澎湃新闻:指责你的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
周颂英:老年人、年轻人都有。其实现在老人去世后,在家大操大办的,很多都是年轻人。
澎湃新闻:父母选择捐遗时,你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吗?
周颂英:很理解。他们作为那个年代的老干部,认为年轻时为祖国建设打江山,死后也要把仅有的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医学事业。
澎湃新闻:为什么你和女儿都选择成为捐遗志愿者?
周颂英:家里有氛围,这样做也算是告慰父母亡灵,继承这个传统。现在不是说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我觉得是具体的人体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澎湃新闻:从事捐遗志愿者工作有哪些内容?
周颂英:志愿者会根据住地划分小组,除了要发放宣传手册、进行志愿者资料登记,还要走访社区,要跟社区和家属有沟通。
澎湃新闻:社区愿意做这些吗?
周颂英:有时候会不配合,(捐遗)不属于他们工作范畴,遇到不理解的,会反问“你来跟我谈这些干吗?我现在活得好好的”。所以现在我们更多是用交朋友的方式去沟通。
澎湃新闻:有不被理解的时候吗?
周颂英:有时候医院里的长辈(捐遗志愿者)不行了,家属让我们过去,病房的其他人就不理解,说为什么要把自己家人“给卖了”?也有时候遇到捐献者的家属不同意,在地上打滚,质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澎湃新闻:实际上可以得到“好处”吗?
周颂英:所有捐献都是完全无偿的。但是捐献者会得到一张红十字会颁发的遗体捐献证书,他们的名字会被刻在纪念园的花岗岩上,每年4月的清明节前后,会举行悼念仪式纪念他们。
事实+
遗体捐献为何时常引发争议
在奉行“入土为安”传统的中国,遗体捐献涉及个人价值观、家庭伦理、社会道德舆论,捐献者及家人仅凭勇气与奉献精神并不足以应对。这时候,相关政府部门与社会机构,可以为他们做的还有很多。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改变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殡葬文化虽有其民俗基础,但从土葬到火葬,再到现在提倡的江葬、树葬等,越来越简约,越来越文明,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对捐赠者、志愿者的无私行为,致以最崇高敬意的同时,还需给予充分的保护与安慰。社会上对遗体捐献的顾虑与非议,有些就归咎于相关制度与程序的疏漏。比如,广州等地捐献遗体被指还要家属支付运输费用,并运至指定地点;上海一捐献者家属在赶去参加遗体告别仪式时,发现空荡荡的房间里一个人都没有,一朵花都没有。如此冷漠,怎不让亲人与观者寒心。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