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率先改造了臭水横溢的龙须沟和破烂不堪的和平里,建了新住宅区,在东郊和西郊,也建设了配套住宅。一般是独门独户,每户建筑面积50平方米。北京的“排子房”也叫“兵营式住房”。据说,这种坐北朝南、成行成排的房型,是清康熙年间用来给八旗子弟兵和他们的家属们临时居住的。由于这种房型节省材料、便于管理、向阳保暖,那时被广泛采用。
这种房排与排的间距大致三四米,没有独立的厨房、厕所等生活设施,每间14~16平方米。有的把中间一间前后隔开,配给左右邻间,就形成了两个一间半的“刀把房”,前间朝阳,后间只有北向的后窗。这种房子进深短,一开门室内一览无余。大多数人家用“阳光换厨房”,挡住自家向阳的前窗盖起小厨房,由于终日难见阳光,室内大多“黑糊糊、油腻腻”。通常一排房或几排房才设一个公用自来水龙头,“排子房”把门的首户大多是公共厕所,卫生条件差,老街坊们管这叫“闻着味儿回家”。
“住房靠国家,分房靠等级”,在“福利分房”时代流行着这样一句口号。20世纪50年代以后,北京城人口逐年增多,独门独户的四合院终于抵挡不住人口的蔓延和渗透,原本一家一户居住的院子便挤进了几家、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住户,这就成了人们常说的大杂院。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北方盛行大杂院,“大杂院”这个词大约是在20世纪中期以后才有的。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大而杂乱的院子”。大杂院在中国很多城市都有,但主要集中在北方,又以首都北京最为典型。在已过去的近半个世纪中,大杂院可以说是北京居民最主要的居住类型之一。
六七十年代农村居住的大部分都土坯房
农村住房的门口
农村的厨房
过去屋里的炕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