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评析打人视频
【画面1】
多名孩子被踢之后,脸上并无情绪波动。
专家推测:被打被骂,孩子们脸上却没有恐惧,没有哭诉,可见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画面2】
一名穿格子衬衫的男孩由于没站直,多次挨踢挨骂,但仍显得漫不经心,有时会在老师面前抖脚。
专家推测:多次挨踢之后,孩子仍然选择这样的方式,充分说明该老师这种教育方法的失败。这体现出孩子的一种本能的抗拒,而在这种抗拒之中,也是有着一种对老师的潜在的恐惧。相比于严厉的制止,循循善诱的方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画面3】
多次喊话之后,孩子们仍然没有站队站成一条直线,刘老师怒吼一声,一脚把桌子踹飞。
专家推测:人在压力大的情况下,不是选择最正确的方式,而是往往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方式解决问题。由踢桌子这个行为可以体现出,“踢东西”已经成为该老师一种潜移默化的最自然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或许跟该老师自己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等有关,她可能在她自己的家庭教育中,也是一个受害者,到现在使得她自己养成了这样一种模式,而自己却很难意识到。
【画面4】
刘老师打开书本,用很温柔的声音给小朋友们讲故事。
专家推测:这里体现出刘老师人格的两面性。在有些时候,她在学生面前是一个温柔的老师,但在有些时候,她却体现出声音尖锐、脾气暴躁、动作粗鲁的一面,这说明该老师管理情绪的能力比较差。
“最大伤害是让孩子觉得成人不可信”
新京报:老师打孩子事件对孩子心理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宗春山(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中国青少年自护教育发起人):3到4岁的儿童,正是建立依恋感的关键时期。出现长期殴打孩子的事情,给他们最大的伤害就是让他们觉得成人世界不可信。他们把一个成人对自己的态度转移到其他成人身上,包括自己的爸爸妈妈。这才是最严重的问题。
新京报:对于孩子们创伤后的应激障碍,有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宗春山:一个是要离开那个环境,因为孩子会对那个环境条件反射,包括那个教室、老师,做一段时间的隔离性保护。
第二,父母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干预,请一些专业的心理工作者之类。
第三,多带孩子做一些游戏,让孩子慢慢找到一些发泄愤怒、发泄情绪的渠道,并鼓励孩子表达出来,当然,是需要正向的鼓励,要让他们相信,爸爸妈妈是可以保护他们的。这样孩子们是会慢慢恢复的。
别人眼中的打人幼师
家长曾赞其细心负责,心理专家称其人格两面性较突出
打孩子事件曝光后,刘老师就被警方带走,一直未与外界接触,随着事件升温,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也常被人谈起。新京报记者遍访其同事、上司,以及她曾就职过的多家幼儿园、她的亲人,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刘老师。
情绪失控之后
如果不是4月25日那次幼儿园体能测试,孩子们被老师长期殴打的事情,或许现在仍未曝光。
当天上午,幼儿园小班的学生都在老师的带领下,聚集到幼儿园中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广场上。其中就有小A2班的18名儿童,班上另外3名孩子因故没参与体能测试。
另一个班的幼儿教师看到,当天小A2班的表现不好。“小A2班上好几个孩子不听话,导致体能测试有些乱,刘老师当时就不太高兴。”
4月25日上午10点整,体能测试结束,一脸铁青的刘老师将参与测试的18名孩子领回小A2班教室中。
“你们太让我失望了!”在监控录像中,刘老师大声说。她平举双手,试图让站成两排的18名孩子按照她手举的方向,站成一条直线。
然而,有两三名孩子并未站齐。“你们看到前面小朋友的后脑勺了吗!站齐了吗!看看你们的队伍斜到哪儿去了!”刘老师大声喊着,声音尖锐。
几乎同时,刘老师朝一名穿格子衣服的男孩踢了两脚,随后,又朝一名穿绿衣服的男孩踢了三脚,最后又向一名男孩踢了一脚。同样被踢飞的,还有两张桌子。
十多分钟后,刘老师大声地命令孩子们到洗手间,在那里,是教室监控摄像头的盲区。
长达5分钟的时间里,视频里传来刘老师的怒吼,以及孩子的尖叫。
视频中的这一幕,也被前来协助家长及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的专家组专家们看在眼里。
“我看着这视频,都会觉得很难受,(她)怎么会这样。”专家组成员之一,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专家荆女士说。她的孩子也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
在事后调查中,刘老师向调查人员承认,在卫生间的监控摄像头盲区里,她对每个孩子都踢了两脚。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