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师生交流互动,让其他老师都很羡慕。受“任哥”感染,自发去学生食堂帮忙的老师越来越多,书记徐青青、副校长薛莹……食堂里出现越来越多“教师义工”,学生私底下称她们“徐姐姐”、“薛姐姐”……
打饭,就这样从一个校长的个人行为,成了全校老师的集体行为。
“我主要是负责打酱油的。”昨天碰到一名副校长,她很认真地介绍起自己在食堂的工作,因为打酱油,学校很多学生的口味她现在都一清二楚。看到有学生朝调味处走来,她甚至能一眼辨出哪些爱添酱油,哪些喜欢来点醋,哪些喜欢又加醋又加酱油。她说:“现在不这样去食堂忙活一下,顺便和学生聊聊,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
任校长打饭打了9年,一直有人说他在作秀。只是这话,文澜的家长是不会说的,因为他们觉得校长是真心对自己的孩子好。
这不,他上周五出差,前脚刚走,后脚就被学生惦记上了:“任哥什么时候回来给我们打饭?”
校长和学生之间 一场大人和孩子的心理战
校长一词,来源于秦汉时期,当时指的是下级军官,后来经演化,成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办学机构管理部门任命的学校行政负责人。这是百度娘给“校长”二字的解释。
作家梁晓声曾在《关于民族遗风的断想》一文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位美国校长为了培养孩子们读书的习惯,许诺如果大家的读书量都达到了15万字,那么他将会高兴地从家里爬到学校去。结果孩子们实现了这个目标,校长也欣然兑现了他的承诺,花了3个多小时,从家里爬到了学校,全校小学生为之欢呼,争着与他亲吻,拥抱。
梁晓声说,虽然他不太相信那是一件真事,但如果就此问一下中国的校长们,他们会如何反应呢?
首先,身为小学校长之人那一句话,就难免会引起腹诽或公开的非议:“当校长的人是可以跟学生那么随便说话的么?太没水平!”接着,兴许就会有孩子告密:“×××同学和×××同学暗中串联了许多同学,他们准备在某月某日集体向校长发难,专等着看校长的笑话!”—这是梁晓声给的答案,或许,也是很多家长心里的答案。
梁晓声说,校长和学生间的关系,其实也是一场孩子和大人间的较量。当下国内很多人都在研究这层关系,但基本立场往往是大人们的立场,即强者和优势者的立场。一方面,大人们对孩子们的越来越以自我中心,甚至越来越霸悍而忧虑重重;另一方面,孩子们却一向觉得,相对于大人,他们普遍是弱者,是“被治”之人。
同样一件事,文化成因不同,文化的日常形态不同,日常熏染也不同,结果将大相径庭。
浙江省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也表示,从社会文化上看,中国社会是个乡土社会,自古就重视权威,表现在家庭关系上,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种长辈和晚辈的关系,有一种距离感,并不亲近。
但随着社会开放,大家开始追求平等,家庭关系发生了改变,有了亲人加朋友的递进。而这种关系的变化,也影响到了其他社会关系,其中就包括了师生关系。现在有老师通过QQ、微信等接近学生,希望能成为平等的朋友关系,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教育灌输,杨建华认为,这就是关系改变带来的一种很好的教学相长。
杨建华说,校长们有了转变的意识,想打破与学生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单一关系,基础就是把学校当作一个家,把学生当作家庭成员,校长们想用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来获取这些家庭成员的信任。校长的这一转变,对学校的管理和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身边的校长用平等的态度和我们对话,这会让学生感到很亲近,特别是对没有官大官小概念的中小学生来说。”杨建华说,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很多大人会对校长一些亲近行为抱有“作秀”的质疑,而中小学生们却很容易接受,并乐于参与其中,去和校长平等探讨社会问题,和校长朋友式地搭乘顺风车,和校长一张桌子吃饭,还批评菜不好吃。
杨建华说,其实在中小学校园,这样的小环境里,即便是随时产生的师生互动,都可能成为友好关系的表达。“像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握着我的手,一笔一划教我写3和8的老师。”传统意义上代表权威的校长,表现出平等和关注,往往更容易让孩子们获得正能量和温暖。因为孩子们会因为和校长这位大人之间的心理战争中得到尊重,而格外欣喜。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