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连喜正在为排练化妆。(上)
方圆几十里的评剧爱好者都慕名前来。(中)
杨连喜把过去村里剧团的戏服都整理收藏起来,怕丢了老物件。(下)
在通州马驹桥镇郭村,杨连喜绝对算不上富豪。可为了村民唱评剧有个地方,他自掏腰包60万建起了专业评剧院。虽然因为拆迁,“连喜评剧院”只存在了4年,但杨连喜总算圆了儿时的“评剧梦”,而且一直坚持着,“我要唱谁像谁,唱到唱不出声那天。”
收徒传承“评戏梦”
2011年,杨连喜接力师傅杨永志,成了“郭村蹦蹦戏”第五代传承人。如今,52岁的杨连喜是评剧社年龄最小的成员,他担心祖辈传下来的东西慢慢消失。“我希望两三百年后甚至更久,还有人唱评戏,听评戏,可不能让这个老宝贝在我手上断了!”
杨连喜希望收个徒弟,把自己的一身本领和剧团留下的东西传下去。
村里娃迷上唱评戏
评戏扎根郭村已有百年历史。清代末年,郭村人就组建了剧团,十里八村的人们都有上郭村听“蹦蹦戏”的习惯,1961年出生的杨连喜便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
杨连喜记得,在村大队的剧团里,一到冬闲,全村人都凑到这里唱戏,听戏。当时村里还没通电,大伙拿着煤油灯,烧着柴火,边取暖边唱戏。
“我觉着好听,就跟着唱,老人听到我唱得不对就教我。”久而久之,杨连喜爱上了评戏。“我骑着自行车也亮一嗓子,别人说我有病,但我就是开心。”杨连喜曾下定决心要成为演员,但当时的戏校并不在村里遴选苗子,梦想破灭,杨连喜只好把唱评戏当做爱好。
参加工作后,杨连喜会骑车两个多小时回家,为的是排练一年一度的春节演出。“到家撇下自行车,拿个馍就往大队跑。”
自掏60万建评剧院
直到杨连喜娶妻生子,才逐渐远离评戏,但心里一直惦记着。几十年来,杨连喜一直努力赚钱,但他总觉得生活里少了什么。
2008年,杨连喜终于停下了赚钱的事业,翻出了箱底的评戏本子,但却发现一时不知该做什么了。一周之后,他提出要修建一座评剧院,不光为自己,也为村里热爱评戏的乡亲们。
这个想法起初遭到妻子宋井芝的反对,但随后她想通了,“看他喜欢的样子,我就顺着他了,何况村里还有很多人都爱唱戏,就缺个地方。”
2009年,杨连喜拿出60万元,将自己在村里约300平米的厂房扩建为两层600多平米的剧院。为达到演出效果,杨连喜还购买了大量服装、道具、乐器等设备。
那几年,杨连喜说,他“发疯似的”每天到剧场排练、演出,去各村甚至外地演节目,“彻底地陷了进去。”
今年7月,由于镇政府项目需要,剧院被拆,评剧社一下没了排练场。于是,杨连喜又在小区附近建起了两层8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评剧社的30多名成员和附近爱好评戏的票友,也从剧场转移到了这间活动室。每周二、四,就有二三十人来排练。
活动室的道具里,有一箱戏服是杨连喜从村大队的角落里捡来的,“那是我小时候,村里凑钱扯了布,妇女们彻夜赶做的戏服,丢了我心疼。”杨连喜把这些戏服洗了晾了叠好放箱子里。“阴凉天拿出来晾晾,看着它们我就满足。”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