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锋妈妈”周平芬
  为生活 50年前“走江西”
  周平芬其实和江西有半个世纪的情缘。
  “我是被抱养的,老家在湖南湘潭农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南人时兴‘走江西’,那时家里太穷,时常没饭吃。1960年,19岁的我和表姐一起从湘潭来到宜春,一为吃饭,二为前程。”周平芬回忆说,她当时读了初中,算是文化人,一心想来江西读共大(半工半读),但未能如愿。
  1960年3月,周平芬先是在宜春一家化工厂上了几天班,每天敲矿石;后来到火车站旁的一家钢铁厂工作;1961年3月,她又到萍乡一煤矿上班,没过多久,于当年4月下放回了老家湘潭。
  周平芬说,家里当时缺粮、缺钱、缺劳力……在家呆久了,邻居的闲言碎语多了,家里的怨言也多了,说这么大了没工作又不嫁人,难不成要在家当了外婆再走?
  “当时,有一个在南昌当兵的男孩一直写信追求我。1963年他出差到长沙办事后,走了两天两夜到湘潭向我家提亲。偏偏我去了长沙舅舅家,错过了。他等了我两天,返回部队前拜托我父母,无论如何让我去他部队走一趟。家里对他很满意,就一直催我去趟部队。”
  就是这次出门,周平芬遇到了一段令她挂念半个世纪的不了情。
  遇好人 爽快借给她4元
  “人的命运真说不清,他对我很好,可我那时不想结婚,去部队见了他只说会考虑看看。”随后,周平芬从南昌登上了回湖南的火车。
  在车上,她左思右想,觉得如回到家还不答应嫁人,又会被邻里的蜚语和家人的责骂吞没。“当想到很多同村老乡都在宜丰林业垦殖场找到工作时,我想最后一搏——上宜丰找工作去。”
  因为身上没钱,周平芬在宜春火车站下车后搭了一辆去上高的货车。她想反正去宜丰要途经上高,不如走一程算一程。
  周平芬说,车辆颠簸了半天来到上高,但并未进城,过了一座木桥后有一家汽车修理店,旁边有一条是去分宜的路。货车司机带她到修理店,可能是想看看有没有去宜丰的便车。
  在修理店,货车司机跟一位40岁左右的大叔说:“大叔,你是湖南人啊,这个周妹子是你的老乡呢。她现在遇到困难了。”
  好心大叔问:“遇到什么困难了?”
  “她想去宜丰却没钱。”
  “没钱?要借钱么?”
  “是啊。你能借点吗?”
  “借多少?”
  “4块。”
  ……
  就这样一问一答,简短的几句对话,大叔便爽快地拿了4元钱给她。
  磨难多 恩人名字渐遗忘
  “现在看起来4元钱微不足道,可在那个困难年代,可不是小数目,我记得有次借了邻居2块钱够全家吃半个月。”在最困难时遇到了好心人,周平芬感动不已,用纸和笔记下好心大叔的名字,约定自己到宜丰找到工作后,一定当面奉还。
  大叔微微一笑,没有多言。
  但到宜丰后,周平芬没有顺利找到工作,老乡倒是热心帮她牵线搭桥介绍对象。
  “要嫁人我早嫁了,何苦跑到宜丰来嫁人?”周平芬于是回了老家。一年后,她嫁给了以前在萍乡上班的同事,从此开始了流浪的生活。
  周平芬说自己过着“流浪”的生活,是因为丈夫在地质队上班,结婚后先在江西乐平安家,没多久就跟着地质队到赣州、南昌、樟树等地流转。
  因为丈夫的成分是“地主”,在那个特殊年代,丈夫和她总是被批斗。有天晚上,夫妻俩都被带出去“搞运动”。刚出生40多天的小儿子从床上滚下来,摔成了残疾……
  特殊的时代、生活的艰辛、家庭的贫困、交通的不便……几十年过后,原本刻在脑海里的好心大叔的名字不知何时渐渐遗忘;写着好心大叔名字的纸条也在无数次搬家(抄家)中丢失。想还大叔4元钱的心愿竟成了50年未了的夙愿。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