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报导,大陆最大的亲子育儿网站委托专家们,就“您认为孩子的竞争起跑线应该设在什么阶段”这个问题进行过一项调查,妈妈们的回覆平均值是第18个月。也就是说,中国孩子刚学会走路,就已经蹲在起跑线上了。然而,美国的相关研究发现,甚至早在孩子出生之前,这条育儿“起跑线”就已经划好了。
研究发现,孩子从出生到三岁时,听到父母或照看者说的话越多,日后其智商就越高,在学校的表现也越好。因此,业界人士表示,要想让孩子更聪明,就从父母多说话开始。
父母和孩子多说话 孩子更聪明
育儿专家认为,一个人在语言上的智商与他在婴儿时期听到的词汇量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父母和孩子说的话越多,孩子的词汇量就越丰富。
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的贝蒂•哈特和托德•里斯雷在1995年出版的着作《美国儿童日常体验中意义深远的差距》(Meaningful Differences in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Young American Children)提到,他们曾花了六年多的时间,对42个来自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家庭进行研究,并录下一小时亲子互动的内容。
“直到我们完成数据收集工作时,这才意识到不同的父母跟孩子对话的单词量构成了巨大的差异,”里斯雷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最大区别是语言环境的不同。一是数量不同,中产阶级父母对孩子讲的话语量远远超过贫民家庭。到3岁时,中产阶级家庭的儿童平均听了3,000万个单词,而贫民家庭只有1,000万。二是话语质量不同。中产阶级父母的话语要复杂得多,而且很多父母经常念书给孩子听。三是态度不同,中产阶级父母更尊重儿童。比如,饭桌上闲谈时,他们的话题和语气,已经假设了孩子是要加入讨论的。而贫民家庭通常是父母决定,孩子执行。
研究中发现,所有家长都会给孩子下达指令性的要求,比如“把玩具拿开!”或“这东西别吃!”但是,对于那些领救济金的家长来说,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也许就止于此了,而家庭收入和教育程度越高,互动就越有可能会进一步进行下去。
两者之间的差别令人惊异。那些靠救济金度日的家庭,孩子每小时只能听到约600个单词;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每小时听到1,200个单词;而父母是专业人士的孩子,每小时可听到2,100个单词。到了三岁时,出身贫寒的孩子相比出身专业人士家庭的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要少听到3,000万个单词。而这种差别至关重要:在三岁前,孩子从父母或抚养人那里听到的单词数目越多,其智商就越高,在学校的表现也越好。听电视上的人说话,对孩子则是有害而无益的。
另外,话语质量和说话态度,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也大不相同。中产阶级父母的话语要复杂得多,态度更尊重儿童,而且很多父母经常念书给孩子听。而贫民家庭通常是父母决定,孩子执行。
两位研究者认为,语言使用跟学业之间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来自贫寒家庭的孩子成绩远比出身富裕家庭的孩子差,这主要是因为父母跟子女说的话太少。
睡前故事对孩子益处多
很多人也许还记得儿时在入睡前听着爸爸妈妈讲的故事再缓缓进入梦乡是一个多么惬意的事情,但是,日前一项对英国2,000名年轻父母进行的调查显示,只有52%的父母有时间讲故事哄孩子入睡,其余的48%的父母承认无法做到讲故事。 “关灯睡觉”成为新时代繁忙父母哄小孩入睡的新法则。
此外,有政府顾问警告称,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的后代“会话能力”十分困难,因为他们“日理万机”的父母找不出时间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说话,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睡前讲故事”对孩子益处良多。教育专家表示,别小看这短短的讲故事时间,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理解力、想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还是提升亲情的“黏合剂”。在父母“讲”和孩子“听”的过程中,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孩子得到了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产生安全感。父母大可利用这个机会,通过故事中的形象启发和诱导孩子,帮助孩子改正缺点,达到正面教育的目的。
如果把育儿“起跑线”设作父母和孩子间更多、内容更丰富的语言交流,孩子的一生都将受益于这个美好的开端。而且,这也是每个家庭——不管经济状况如何——都可能做到的。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