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一个寝室的黑色毒杀
核心提示:黄洋和林森浩,他们都恰好27岁,都是优等生,他们同住在复旦上海医学院西20楼303;他们一个来自中国西部的四川荣县,另一个来自东部临海的广东汕头市,两人的家乡直线距离将近1500公里。在各自的亲朋好友口中,这两个优等生都拥有正直的品质和美好的前程。但同处一室一年之后,他们当中,一个人死于中毒,而另一个人则因为存在重大作案嫌疑而被刑拘。是什么样的生活冲撞,以至于将两人引向了一条不归路?
文_沈玎
学医
无论是黄洋还是林森浩,来到复旦学医都曾是一件违逆个人意愿的事情。
出生于四川荣县的黄洋,一直都把北大作为自己的目标,为此还付出了复读的代价。然而当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虽然手握690高分,但黄洋还是没敢选择北京大学。
“这辈子到目前为止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去成北大。”这是黄洋2007年时在博客上说的一句话。他的母亲体弱多病,父母在其上高中那年双双下岗。这让黄洋的选择倾向于保守。
选择学医也是一个意外。这个少年,曾自诩“年少轻狂”,发誓一定要做到世界500强CEO。但他最终选读了医学。
在他看来,“医生”是一个非常高尚的职业。但是他又说,这个职业可以看见自己30岁、40岁、50岁……的生活,甚至可以看见自己的墓志铭,这让他感到恐惧。
但黄洋并没有30岁、40岁或50岁。他的生命轨迹,因为人生一连串的重大抉择,在27岁这年戛然而止。
来自广东汕头的林森浩,学医也是听从了家长的安排。林家也不宽裕,一家五口靠开杂货铺为生。他说,“从医是一个铁饭碗,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林森浩曾在文章中自述,刚进入中山大学医学院学习时,经常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但在广东一家医院的实习经历,改变了他最初的想法。当时,林森浩正在急诊科实习,有天担架送来了一名已经陷入昏迷的病人,病人的妻子也随同而来,站在一旁焦急万分。
这时候,林森浩亲眼看到急诊室的医生在做了诊断之后,对她说了句“没事的”。而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马上就让病人的妻子平静了下来。
“我感受到了医学的神圣,收获了学医的动力,”林森浩写道:“这是我医路之真正起点!”
林森浩对于自己的医术有充分的自信。他在微博上曾高调地谈论过一位尿潴留女性患者,在为其检查胰腺时,林森浩怀疑是肠梗阻。几天之后,他随访了这位患者,果不其然。
面对医学知识相对匮乏的病人,林森浩认为自己应该热心,“这一直是我所秉承的观念”。
但很快林森浩也发现,由于医学知识的浩瀚无垠和日新月异,在它面前,他所知道或者所认为对的东西,又可能是错误的。“路漫漫其修远啊。”林森浩感叹。而他的朋友则告诉他:“这正显示出了你的善良本性!”
在《南都周刊》记者所接触过的所有认识林森浩的朋友中,几乎没有人相信,他竟会是寝室里的投毒嫌疑人。一位朋友说,林森浩有时像个孩子,胆小,甚至连蚊子都怕。在他们的心目中,林森浩擅长的是救人,而不是杀人。
在一篇英文日记中,林森浩描述了将一种名为N-二甲基亚硝胺的剧毒物质注入老鼠体内的过程。老鼠让林森浩觉得恐惧,他希望可以平静地触摸老鼠,但最后不得不让实验室人员来帮忙。
黄洋则在日记里分享了“愉悦”的实验经历。这是一次更为“恐怖”的病理解剖,老师大刀阔斧地把尸体的胸腔打开,而另一个老师正拿出电锯准备开颅了。“两边同样精彩,搞得我不知道看哪边好,只好不停地两头跑。”
如果就看这记述医学实验的日记,保不准会有人认为黄洋才更像个有暴力潜质的人。
相遇
在复旦枫林校区的研究生求学经历,是林森浩和黄洋生命的交叉点。
2010年,本科就读于中山大学的林森浩,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进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部。
黄洋因为家境不好,曾想放弃读研,直接参加工作。他大姑妈黄姿蓉告诉记者,为了省钱,“黄洋大一就拿到了导游证,在上海做过导游、家教,也卖过服装”。
在老师、亲友的鼓励下,黄洋最后还是决定继续深造,他选择了专攻医学院耳鼻喉科。而林森浩则主攻医学影像科。两人在研究方向上有所不同,但成绩都出类拔萃。
黄洋和林森浩本来并没有住在同一寝室,但黄洋曾经两次更换寝室,其中一次是因为寝室漏水,另一次是因为他嫌住在一楼太吵。
一年前,黄洋住进了医学院西20楼303寝室。20号楼是一栋老式洋房,主要居住的都是复旦的研究生,每层有20多间寝室。也许是因为医学院的缘故,寝室过道的墙面上都贴着白色的瓷砖,气氛像是医院“住院部”。
“好像在这里生活的不是学生,而是一个个病人。”一位复旦的学生调侃道。
黄洋与林森浩,还有另一位同学三人同住303,后者因为是上海本地人,多数时间住在了自己家中。
虽然有同屋之谊,但是翻看林森浩和黄洋的微博和博客,相互提及对方的笔墨却少之又少,也鲜有那种朋友间惯常会发生的互相评论和转发。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