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营救终于出现转机
消防人员经反复、多次探测,最终确认被困者位于废墟中心,并据探测结果,划定了重点保护区域。
现场指挥部组织官兵,快速打开救生通道。同时用木棍等,对救援部位进行固定支撑。为配合中心位置救援,在坍塌现场外围,利用吊车、挖掘机等机械从上而下对楼层等大型塌落物进行逐层吊离,减小中心位置的救援压力。
到了17日清晨四五点,营救终于出现转机。救援人员已挖到了3层,这时,大家都特别小心,每一个动作,都非常轻。
“看,好像有人在动!”一位救援人员说。
“有人吗?”救援人员们喊着,并把生命探测仪伸了进去。
“唉!”里面发出的微弱但充满希望,这个声音的发出者还用手拉了拉探测仪。
“氧气、氧气!请后面医务人员抓紧把氧气袋拿来!”救援人员喊着,“有没压到手?氧气管赶紧灌进去!”
3个氧气袋,立刻送达废墟底部。
消防战士通过30厘米高的洞穴,看到了被困女子的脸。
同时,救援人员看到,她的右腿压在一块门板下,上面还有一根横梁和多块水泥板。正是这块拱起的门板,延缓了救援时间。
“考虑到这位女子已被困很长时间,我们不停对她喊话,劝她坚持住,给她加油。”王利说,他自己也不停地对她喊着,“加油!马上就能出来了!”
为保护女子的眼睛,救援人员们还给她递上毛巾,盖在她的眼睛上。
随着救援的深入,救援人员们渐渐发现了她的具体处境:她被困在一个由防盗门、水泥板等构成的一个狭小的三角形空间里。“这个空间很小,我们进不去,防盗门把女子的下肢压着了,她不时地喊着痛。”王利说。
救出瞬间,响起一片叫好声
“好痛!”女子的这个声音,连离她几米外的记者都清楚地听到了。
此时,已是17日上午10点30分。
救援队伍将洞口周边的垃圾及预制板清理完毕,通过起重机与人工拉拽结合的办法,将那块门板拉出一定角度。
“来来来,一二三!可以了吗?可以了,我们就下来了!”一名救援人员喊道。
17日上午10点40分,一名在现场坚守了近23个小时的救援人员,终于从废墟中抱起女子。
掌声、叫好声,瞬间驱散了笼罩废墟上空的阴云。
救护车,随即将女子送往不远处的李惠利医院。
许多志愿者加入救援队伍
“虽然我连续工作了这么长时间,但看到人被救出来了,我很高兴。”在现场,记者见到了一位叫沈建华的老人。他从16日下午4点开始,就来到现场外围一直帮忙,并表示,不把人救出,他就坚决不走。
冬天,宁波的雨夜异常阴冷,室外气温逼近冰点。
一些救援人员为了保障受困人员安全,索性放弃机器,徒手挖掘。
这期间,有附近居民也主动加入到了搜救队伍。
“虽然我做的事很有限,但我也要努力付出我的力量。”一位参与外围救援的市民说。
随后,指挥部又组织人员,用生命探测仪对现场进行搜索。探测结果显示,坍塌现场已无生命迹象。
现场指挥部再次要求,对现场所有可能有人员被困的角落,进行拉网式搜寻。同时,与当地政府、街道、社区进一步核实确认,确定倒塌现场已无被困人员。
现场指挥部命令特勤、江东消防中队,继续对现场进行搜救处置和全程监护,同时对现场处置力量进行轮换调整,其余救援力量撤回。
本次救援工作,共调集公安、消防、武警、东海救助局、安监、建设、卫生等多个单位人员,以及大型挖掘机4台、重型吊车2台参与救援。宁波消防支队还第一时间调集战勤保障力量,及时为参战官兵提供后勤保障,确保本次救援行动的圆满成功。
全身软组织皮肤挫裂伤女子送ICU治疗
被救出的女子,很快被送往宁波李惠利医院。
该女子叫董先玲,与第一名被救女子系同为202房的租客。
17日10点55分,董先玲被送到急诊室进行抢救。
在急诊室做了初步检查后,11点10分,送到放射科行CT检查,并于11点30分,送到ICU。
赶来的亲友,围坐在家属等候室,神情黯淡,没有声响。
经初步诊断,除了被压的大腿,没有其他外伤,且神志清醒,能回答医生的问题。
但是,将近23小时受困带来的不可预计后果,依然让等候区弥漫着一股沉重的氛围。
17日下午两点半,李惠利医院ICU主任金雨虹接受了记者采访。
金雨虹说,董先玲的右大腿下段外侧,有4厘米的皮肤挫裂伤口,少量出血,目前诊断为全身软组织皮肤挫裂伤,有肌红蛋白尿,可能会出现急性肾功能衰退,还需要观察3到5天。
作者:胡琦 陈浩锐 王晨辉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