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蛋形管材的截面形似鸭蛋,高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据说上宽下窄的设计,是为了保证排水通畅,污水无法积存在管内 。管道的上半部分是水泥,下半部分则在水泥上贴了层瓷瓦,可以起到防腐蚀的作用。如今在市博物馆二楼,一段在城市管网改造中挖掘的蛋形管材,已经作为文物展出。但是让人疑惑的是,下水道内的这个蛋形下水管不知为何被砖块堵死,只留有十几厘米的出水口 。
在天井下面短暂调整了几分钟后,记者继续前行,但管道变得越来越窄,而且下水道呈现出阶梯式状态。即越往里走,下水管的位置越来越高,每一处增高的地方,都有台阶。由于离出口越来越远,没有了海水的回涌,管道的水泥地面显得很干净。
在前行的过程中,下水道右侧的一处楼梯间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因为点着蜡烛,光线有些暗,楼梯间的平台上好像有丢弃的被子,记者不禁疑惑:难道里面还曾有人居住?记者走上前去,仔细看了看,才发现平台上的是几条白色编织袋。因为楼梯间内有碎石块,而台阶看上去并不十分陈旧,有点像后来施工过,记者猜测那些编织袋应该是盛放建筑材料的。
记者往里面走了200多米,天井、古力盖也少了很多 ,随之而来的是 ,外面透进的亮光变得十分可贵。记者手中的蜡烛在一点一点地燃烧,不知不觉一根蜡烛已快燃尽。随着向下水道更深处走去,记者感觉到管道内的空气也变得稀薄起来 ,呼吸渐渐有点困难,不禁让记者想起了排水管理处工作人员的提醒。
因为没有走到下水管的尽头,记者有点不甘心,又试着往前走了20米左右。因为一直弯着腰前行,加上管道里氧气稀少,在没有发现古力盖的情况下,记者无奈掉头返回。当记者走出下水道出口的时候,看了看表,时间是下午5点钟,虽然在管道里走了只有几百米远,但耗费的时间之长超出了记者的预想。
因为初次探访的准备不是很充分,记者决定再去一次。考虑到蜡烛照明效果差,下水道内比较湿滑,部分地方有积水,而且管道内布满了蜘蛛网,还有很多不知名的虫子爬满了洞壁,为此记者准备了手电筒、雨衣、雨鞋。6月6日下午2点,记者再次来到栈桥东侧的下水道出口,这一次选择了另一条支管,径直向前走去。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