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父母回到了阔别两年的农村老家。仅仅两年而已,这个生我养近20年的农村却那么生疏,所见所感让我百感交集。限于文笔,这里先把一些改变列于此:
1、喧闹的春节,冷落的平时
在老家所处中原,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了事实。印象中一家5口劳动力耕种5亩地,非常辛苦。现在呢,5亩地两个老人耕种都绰绰有余,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只能进城寻找出路。听邻居说,绝大多数45岁以下的劳动力选择了进城打工,平时老家全是老弱病残孕,一排冷落萧条的景色。当然造成年轻人外出打工还有另外几个因素,后面再介绍。
2、宅基地
这次回村,感觉整个村落宅基地面积几乎扩张了50%,这意味着农业用地的减少。在老家,一人只有不到5分地,仅够温饱而已,客观上逼着年轻人外出打工。在农村,将农业用地转换为宅基地是非常容易的,当地的土地监管部门基本上是挣一只眼闭一只眼,事实上是真空地带,这个现象不仅仅在我们村,邻村大多如此。耕地减少从长期看应该是必然的。
此外,农村宅基地市场还是比较火爆的,价格上涨很快。一亩宅基地价格年涨幅竟然接近50%,丝毫不亚于城市市场。我所看到的几处宅基地:一亩去年6000元,今年一口价15000元。
商铺价格也是连番上涨,靠近马路的基本上都是两层楼了,底层用于出租,另外一层用于自己居住。租金价格从年2000元,上涨到了4500元。而且马路边的宅基地转让价格也接近15万,真是不得不让人感叹。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城市的房地产,当前的建筑成本是相当高了。在我印象中,早些年盖两层楼价格不过3万,现在建筑成本逼近了10万,上涨幅度之大令人乍舌。一块实心红砖在老家当前是0.25元,之前(5年前?)是几分钱而已。从这个角度而言,城市的房价并不是很离谱。
3、农业用地——事实上的私有化
土地是集体的,按照村约而言,应该根据人口变化、5年一个周期重新抽签划分土地,但是在农村已经接近10年没有动过土地了。我咨询过村干部,重新划分土地的可能近似于零。其实就是事实上的私有化了。经过这么多年的,耕地变宅基地、人口变迁等等因素,重新划分土地不亚于一场革命,可能性很低。特别是在土地稀缺到当前地步,一人只有5分地。
此外我家村北边的土地全部种上了白杨树,据我父亲说两年就可以卖出了,这类经济林木主要用于造纸。村里留守的老人无体力和精力种地,只能转换为了种植经济林,其实变相也减少了农业用地。此外,种植经济林一般都扎堆,主要是一家种了经济林,会影响旁边的庄稼长势,间接促使了旁边也转换种植品种为经济林。
耕地在减少,是个长期的趋势。在农村,土地局的监管力度近似于无。粮食价格长期一定是上涨的,这个无异议。
4、教育——尴尬的读书人
我们县是一个农业县,也是一个贫困县。农村人对教育很重视,投入很大。农村人即使再苦再累,也会砸锅卖铁供养孩子读书。这次回家,让我看到的却是尴尬的一幕。我们村历史上是外出做建筑,这几年房地产比较火爆,村里几个包工头差不多是小学或初中毕业,短短几年,家里两层楼起、开轿车回,有点衣锦还乡的味道。看看同龄人要么刚大学毕业,要么还在读研,一个个寒酸无比。大学毕业后工资不足两千,在农村真是无地自容,连自家父母都感觉抬不起头。农村人的理念在变化,感觉读书是一个划不来的投资。对教育的投资明显减少,重视不复以往。
我真不知道这是一个好事还是坏事。包括我在内,也感觉一种无名的失落。
5、人口
在农村,二胎是标配,三胎是常规配置。在县城,二胎逐渐标准化,交一万块钱罚款就可以入户,这已经是明码标价、习以为常。不得不说,国家的保障不到位,使农村以及县城不得不多生、超生。我在农村见到太多老无所养悲惨的事情,在今年初三,一个孤寡老人半夜上厕所的返回途中摔倒,生生冻死,据说哭喊了一夜。孤寡老人每年冬天冻死是很常见的,一年一个村平均都有那么一两个。如此悲惨景象,你怎么劝服别人不多生超生?国家不作为是首要因素。
6、财富
这次回老家,感觉农村表面上是很繁荣和富有的。家家户户基本标配电动车,接近40%的家庭还有一个三轮车(时风那种烧柴油的),超过3%的家庭有2-3万的小面包车(昌河等之类的)。感觉汽车下乡的效果还是挺明显的,两年前除非为了跑短途客运才会买此类面包车,现在确实纯粹作为了代步工具(这类车在农业生产上毫无用途)。
家电在农村开始普及了,除了彩电之外,太阳能是最普遍的,在老家接近30%的普及率。类似冰箱、洗衣机、空调之类的还不算普及,大约15%的普及率(可能还少)。农电价格0.57元/度,这个是制约家电普及的因素。
从农村老家的年轻人穿着看,基本上和城市接轨了,无区别。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