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县74岁老人李树苗独居海拔2500米高的临汾霍山修仙崖40余年,过着“野人”般的原始生活。如今,古稀之年的他想回老家。经过本报报道后,引起长治县乡、村干部的高度重视,9月9日 (农历八月十二),在中秋节前夕,老人家乡长治县南宋乡太义掌村的村干部,驱车300多公里来到霍山,将老人接回村里与乡亲们团聚。
9月9日晚上8点左右,车辆在太义掌村委大院停了下来。老人在下车的瞬间,高声地说道“我回家了。”老人的住处在该村学校后新修的庙内,李树苗表示,他将看好古庙内的文物,并发挥自己能画善画和木工的特长,无偿地服务于乡亲父老,作为对村里人的回报。
见到村干部老人激动地说:“我要回家了!”
9月9日(农历八月十二),临近中秋的上党,清晨弥漫着轻轻薄雾。长治县南宋乡太义掌村的支部书记郭永德、村委会主任郭正书起得特别早,因为一个七旬老人正在300多公里以外的霍山殷殷地期盼着,等待着回归故里。
早上7点,记者随太义掌村干部从长治市区出发,经屯留、沁源一路西北行经3个多小时,又转向蜿蜒盘旋的山路,颠簸半个多小时,来到临汾霍州市境内的七里峪景区霍山脚下,整个路程近一半都有雾,开车小心而迫切。
遥望霍山,山势险峻,悬崖峭壁,山路狭窄。一行十余人不得不弃车徒步,沿陡峭的山道穿行于松林灌丛之中。步行近半小时,大家注意到接下来的路可谓“天险”。路开在悬崖边上,唯一的保护就是崖边的栏杆,望着架在悬崖边上的五段折叠云梯让前来的十余人望而生畏。大家胆战心惊地爬上第三道云梯,在陡峭的悬崖旁,一个看似废弃多年的土坯石屋展现在记者的视野中。随行领路的一位七里峪村民说,石屋旁那个衣衫褴褛、头戴帽子的老人就是李树苗。
老人个头不高,满脸慈祥,穿着一身蓝布衣服,黄绿色胶底球鞋,说话声音洪亮,耳聪目明,与记者想象中的因长期生活山中,满脸沧桑,骨瘦如柴的形象完全不符。看到接他回家的人已经来了,李树苗老人赶紧跑过来打招呼。同行的记者一一为老人介绍,“这是你家乡村里的村支部书记郭永德、村委会主任郭正书来接你回家了”。老人眼中充满了泪花,激动地说:“接我回家?我能回家了?我要回家了!亲人要接我回家了。”在场之人无不潸然。
老人的全部家当只装了半个编织袋
马上就能回家了,李树苗老人赶紧跑回几近坍塌的石屋里收拾起了自己的家当。记者紧跟着老人进入了他的石屋,立刻被屋里冒着的滚滚白烟熏得咳嗽起来。屋子里两块石头架起熏得发黑的铝锅,下面燃烧着干树枝,锅里正煮着什么,记者揭开锅盖一看,原来里面煮着山蘑菇。
老人所谓的家只有不到6平方米,东墙为崖壁,剩下的两堵半墙为石头和土坯砌成,树枝搭的屋顶破了两个洞,其中的一个洞已被老人用塑料布简单地堵上。屋内没有一件家具,4根木棍并在一起就是老人的床,硬纸片为被褥,守林人为他留下的一件军大衣当做被子。在一个墙角,零乱地堆放着两个瓷碗、一个瓷盆和一个油壶。李树苗告诉记者,那都是他向游人讨要的钱买的。
老人先换上游人送给他的新鞋,然后开始往一个编织袋里装东西,一小罐盐、一小桶油、一把斧头……
一个老人,一座山,生活了半辈子,全部家当只有半个袋子那么多。
流浪生涯里老人挖中草药谋生
李树苗老人非常健谈,虽在临汾霍山生活多年,但口音依然是不变的长治县腔调。74岁的他一边收拾自己的“家当”,一边与记者聊着自己40多年来的经历。他讲话时思路非常清楚,精神矍铄,看起来并不像一个独居深山半辈子的老人。他骄傲地告诉记者,在40多年的“野人”生活中,他从未患过任何病,感冒咳嗽也是少之又少。这和他精通中草药学和注重平日的“养生”是分不开的。说话间,李树苗老人从墙角拿出一个白色的塑料瓶,并从中拿出几个“大薏米”状的东西告诉记者,年轻的时候,他曾有过咳嗽的毛病,自深居山林后,他每天都用这种山药材“贝母”泡水喝,久而久之再没有咳嗽过。
据李树苗老人介绍说,1964年家乡开展“四清”运动,李树苗的家庭在划分成分时,被打为“富农”批斗。当时的他情窦初开,与本村的一个“大辫子”姑娘相恋,但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时任村干部不给开结婚证明最终没成姻缘。一气之下,李树苗干脆背井离乡,到外地寻求发展。
毫无目的的他一直到走过沁源县,离开了长治的地界,来到临汾霍州。初到异乡,没有人知道李树苗的“富农”身份,没有任何压力的他准备大干一场。李树苗先来到七里峪村的一户人家做工,帮人家放牛、养羊,并重新发挥起自己爱画画和做木工的特长,为村里人做床头、木柜,往床头和木柜上画上漂亮的图案。时间一长,十里八乡的村民都知道七里峪村有个“外乡人”擅长木匠和画画,李树苗的“客户”也就慢慢多了起来,生活也就有了经济来源。这样的生活维持了一段时间。
七里峪有座霍山,山上有几千种山药材。村里人靠山吃山,村民多以挖山药材维持生计。年轻的李树苗在家乡时,就认得数十种中草药,凭借认药的本事,他也加入了挖山药材的队伍,做木工和画画成了副业。说起挖中草药的日子,李树苗略显得意。“霍山上的山药材有很多,最常见的有党参、黄芪、柴胡、贝母……那时候,我经常早早起床到山里挖药材,下午挑到霍州城药材公司卖钱……”
老人嘴里说着中草药的名字和几乎传奇的经历,神采奕奕,如数家珍。后来听七里峪村的一位老村民说,李树苗在挖山药材的时代,可算得上是他的“黄金时代”了,药找得快、挖得多,闲暇的时候还做点儿木匠的小副业,常见他住在城里的旅店。七里峪村村民的说法,记者在随后和老人的交谈中得到了印证。
1979年改革开放后,七里峪村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有的人外出打工,有的人下海经商……那时没有人再找他做木工,更别说画画了。挖中草药成了李树苗老人的唯一生计来源,生活质量在不知不觉中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以前在挖草药的时候,天色太晚或者下雨,我就躲在‘土匪窝’里,后来没有地方住了,也就完全住在这儿了。”老人口中的“土匪窝”,就是老人居住了40多年的悬崖边上的破土坯石屋。
在霍州霍山流传着一个故事,由于霍山山势险峻,多悬崖峭壁,曾为兵家必争之要地。抗战时期,有一窝土匪来到霍山,在此安营扎寨,设置了岗哨,还以“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几次在猛烈的交火中大败国民党军。相传,老人居住的“土匪窝”就是值班岗哨的遗址。
生活窘迫的李树苗,将几近坍塌的土坯石屋简单地进行了垒砌,并砍了木条重新铺设了屋顶,开始了完全的“一个人、一座山”的原始生活。平日里还是挖点山药材,换点钱度日。日子一长,连山上的野兽也把他当成邻居。
老人一个雨夜发生的故事更像是一个传奇。李树苗说,十多年前的一个雨夜,他像往常一样蜷在“土匪窝”里躲雨,这时一只被淋湿的豹子慌乱地跑进屋。他当时吓坏了,一动也不敢动。而豹子只是看了看他,便卧了下来,直到第二天雨停后才离开。“可能那个豹子感觉我们都是躲雨的,就舍不得吃我了。”4年前,步入70岁高龄的李树苗再没有力气天天在密林和悬崖边上找山药材,开始了在风景区挂牌子乞讨度日的生活。
回到家乡老人要无偿为乡亲服务
时近中午12点30分,李树苗老人背起自己收拾好的半袋子家当,拄起砍来的木棍随太义掌村支部书记郭永德和村主任郭正书一行准备下山。临行前,记者注意到他又回头看了看那间相守多年土坯石屋后,便起身下山了。下山的路上李树苗向村干部逐一询问着他儿时的诸多好友是否健在,生活怎么样等等。
下午2点多,一行人在七里峪景区路边的饭馆吃午饭,与老人相处多年的村里乡亲们听说山上的李树苗老人家乡的村干部来接他回家,大伙儿都前来相送,以表达惜别之情。
晚上8点左右,车辆在太义掌村委大院停了下来。老人在下车的瞬间,高声地说道“我回家了。”“树苗,这些年你到哪去了,生活得怎么样?”院子里围上十来个七十多岁他儿时的好友,向他问这问那。在经过简单的交谈后,村委派人为老人购置的脸盆、毛巾、牙膏等日用品已经送了过来,疲惫了一天的老人当晚被安排在村委2楼的民兵值班室休息。
长治县南宋乡太义掌村支部书记郭永德对记者说,太义掌村已为老人安排了详尽的安置计划。老人的住处在该村学校后新修的庙内,并为其逐步添置家具等生活必需品。村学校的食堂为老人免费开放。按照太义掌村“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70元的生活费”的规定,老人每月还能领取70元的生活费。村干部表示,还将为老人申请办理“五保户”。同时李树苗老人也表示,他将看好古庙内的文物,并发挥自己能画善画和木工的特长,无偿地服务于乡亲父老,作为对村里人的回报。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