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昨天表示,清华将在百年校庆后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
顾秉林透露,现有的教师将分成三类管理,第一类是做科研的,第二类是做教学的,第三类就是两者兼具的。做科研的,就用学术水平评价,做教学的就用教学质量去评价要求。不过学校主力教师还应该是结合教学和科研的。
他透露,通过一年的努力,学清园的1000套住房手续办完,将分给教师。另外在八家地区还有近5000套的建房计划,这些房源将大致解决清华教师的住房问题。清华教师将以市场价的1/3~1/2购买这些住房。
今年4月底清华将迎来百年校庆,顾秉林预计,届时将有4万的清华校友回到学校欢度校庆。目前校友捐款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用来筹办校庆,另外很多钱都将用作清华之后在科研教学方面的发展。
清华分住房,清华教师在住房问题上凭什么享有特权?
据《新京报》3月5日报道,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向媒体宣布,清华大学在教职工住房问题上得北京市政府大力倾斜,其中1000套已经建成,另得到海淀区八块地块,可建造5000套教职工住房,“十年之内应该不会再发愁教职工的住房问题了”。
虽然我们不得而知到底清华大学到底是以什么价格、甚至是否是免费就获得这些地块,但按着当前北京飞扬的地价、海淀区又素以学区房高踞北京市房价最贵之列,如果没有十分廉价、近乎免费赠送的土地供应,包括连拆迁费用都是政府付的,顾秉林校长是断然不敢说不发愁教职工住房问题了。清华大学的普通教师和职工收入怎么样,只要在国内高校界工作都是有数的,不然也不会爆发清华大学教师联名信、有教师因生活压力而出走等新闻事件。连顾校长自己就经常对外为清华大学的青年教师叫穷,可见这6000套教职工住房断然是不会以市场价格来供应,很可能像很多政府机关内部集资房一样,只要付一个建筑的成本价就能获得现在市面上价值数百万的住房,每个有机会入住的清华大学教职工家庭将直接获利至少百万。也就是说,6000套教职工住房,清华大学得到了至少60个亿的巨额利益输送。
很容易去想,这60个亿的利益输送是以什么为代价?谁来买单?表面上看,是海淀区放弃了这60个亿的土地收入,“热情”地赠送给清华大学,但最终环节上,还是海淀区普通买房者为之买单。土地供应量减少后,无权无势的北京普通购房者就只能需要付出更高的单位价格去购买已经十分昂贵的住房。所以,这60个亿,是公共利益的损失,是用公共利益肥了清华大学的极少数人。
清华分住房,北大善罢甘休?
清华大学能获海淀区政府送地,一向并称的北京大学就会眼睁睁看着善罢甘休?北大恐早已经游说政府获得土地方面的大力倾斜扶持。清华北大能有如此优惠,其他著名高校如人大、北师大、北航、北邮以及中科院系统等就是后娘养的?此例一开,一样会加紧向政府施压,要求送地、赠地。于是,最后大家就拼谁的校友后台硬、谁与政府的关系铁。于是,幕后交易层出不穷。再后面,医院、消防、卫生、航天、地质、环保哪个系统不说自己职工住房急需同时职工收入低下买不起商品住房?大学教师崇高、对社会重要,医疗卫生、环保清洁、公共安全专家消防、航天地质等哪个职业不重要?不崇高?哪个不艰苦?各大强势的央企国企同样也有诸多理由需要政府扶持和倾斜,政府又如何能摆平?到最后,或只有哪些没有不在体制内的民营企业、外企、外来务工人员、“蚁族们”可以被政府不管不顾。事实上,这些人群接受了全部的房价转嫁压力,是最终的买单者。
清华分住房,如何分配这6000套住房?
不知道清华大学准备如何分配这6000套住房。清华大学相当一批教授是不缺钱的,也不缺房,包括一些高级行政人员也收入丰厚,这是高校界都知道的。但我想他们在分配6000套住房时候也不会吃亏,哪怕自己根本不需要。清华大学的普通教师尤其青年教师,确实收入低微,而且普通成家甚至拖家带口,年纪也不轻了,生活压力很大,对住房需求很急迫,作为同行我深深了解。但这是每个用人单位都面临的问题,除了极少数企业与单位,刚就业的青年人都十分辛苦的,大家是一样的。如果清华大学要想留住潜在人才、培育自己的明日之星,理应外部通过呼吁国家提高教师工资、增加收入、改善福利待遇,在内部拉开收入差距,奖勤罚懒,鼓励真正人才冒尖和安心工作,用市场化、公开透明的手段来进行,与所有单位平等竞争资源。我一向认为高校教师并不比谁更高尚一些,不比医生、护士、工人、农民更崇高,没有理由享受超人一等的特权。
但现在清华大学正在利用特殊的关系将自身利益置于社会之上。如果大家都漠视和不遵守公开的社会规则,对土地这样社会公共资源的争夺都是靠幕后运作、潜规则而来,后果可想而知。就像如果大家都不遵守红绿灯,表面上第一个不遵守规则的车辆一时得利,最终所有车辆都要被卡死在十字路口,动弹不得。此例一旦推广开,中国住房分配和房价问题将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
“蜗居”为什么会热播,实质是中国社会对住房问题为什么抱怨这么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根源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我们现在的住房条件比起15年前好得多了去,但为什么埋怨反而大得多?因为福利分房体制下,大家都穷,住房条件都差,都是要经历漫长的等待,自然也没有太多抱怨。当然有些官员与厂长经理的在住房分配上的优先特权还是受到群众不满,但毕竟少数。现在的情况下,住房市场化后,一部分人靠自己的收入独立打拼,多少年也买不上住房,甚至一点希望都没有;另一部分人不是靠个人奋斗,靠各种关系包括“好爸爸”的资助、靠“啃老”,毕业没几年甚至还没有大学毕业,就轻松解决住房问题。前面那些人当然会感到不公平、不平等,自然要抱怨了,要发泄不满。我还指出,发达国家大城市里的青年人买房压力一样很大,不比国内小,但那里收入差距小,同时崇尚个人奋斗,很少独立之后还靠关系、靠父母与亲戚,大家刚毕业时候基本都买不起房,到能买房时候年纪也差不多,买的住房条件也差不多,自然相对就没有那么多对住房问题的不满与抱怨。
回到清华大学这个事情上说,不仅清华大学校领导开了一个不好的范例,而且思路也很不科学,难以可持续操作。清华大学全部一线的教职工也就是6000人左右,6000套住房,肯定可以做到人手一套。但问题是,售完一套少一套,高校教师是流动的,而且如今流动性越来越大。每年清华至少新进600教职工,退休和离开的却不会把住房退出来。顾校长自己也说了,“十年之内不会发愁”,那言下之意,十年之后还要找政府。到时候海淀区还有多少地能给清华大学这样的大鳄吞食?这种模式难道能持续么?如果持续不下去,早来一年和晚来一年的清华教师,待遇上的差别就天大了去。一个单位这么搞,新老职工能和谐得了么?
大学教师的住房解决出路 ?
对于大学教师的住房解决出路,我个人意见是,除了希望政府切实帮助改善教师尤其青年教师的收入待遇外,大学教师住房问题上应该与公共住房政策衔接配套,尤其是与政府的公共租赁住房体系融合。院士级、大师级的人才不去讨论,或年薪百万或送房子,都是市场化行为。对普通教师来说,各个大学自身先为新进教师职工提供5年安定居住的教师公寓和发放住房补贴,5年租期满部分仍然买不起住房的教师进入政府提供的公共租赁住房,大学和政府分担相应的租金补贴。基本类似这样的思路。用特许拿地建经济适用房的办法,既破坏了社会规则、社会秩序将陷入混乱,陷入“囚徒困境”,让住房分配和房价问题更加复杂化,也无法解决高校长期的住房问题。已经有房子的人怎么办?十年之后怎么办?离开的人怎么办?退休的人怎么办?天天都会产生矛盾。高校已经有非常艰巨的教学科研发展任务,背负不起这个管房子分配的负担,不应该沦为房管所。社会是有分工的,该社会和政府解决的一定要社会和政府来解决。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