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万象

少林还俗武僧回忆练武:夜半练功天天睡板凳(图)

www.sinoca.com 2010-01-07  郑州晚报



  6岁出家为僧,20岁还俗返乡,曾多次参加全国比赛和表演,并多次获奖,是赫赫有名的“十八拳师”,他开办了登封市首家武术学校,为国内外培养了大批的武术精英和专业人才,他还多次出国交流,为少林武术走出国门作出了贡献。昨日,少林寺第三十三代还俗武僧释永汉对记者讲述了他早年的武僧生活,他想寻找当年和他一起练武的少林武僧,共庆他的80岁寿辰。晚报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张朝晖 文/图

  多年习惯

  黎明即起,练功诵经

  释永汉,俗名毛文化,又名毛永汉,家住登封市中岳办事处新店村,出生于1930年1月26日(农历十二月十二日)。昨日,记者在少林寺西面的甘露台上见到了释永汉,他正在练功。从大洪拳、小洪拳、炮拳,练到双刀、单刀、大刀、长枪,最后一项是“扛桩”(运气之后,用身体各个部位猛烈撞击树桩)。

  只见他马步下蹲,双拳平伸,气沉丹田,蓦然身体扛向一棵大杨树,大杨树剧烈地震荡起来,树枝沙沙作响,树叶簌簌飞落。毛永汉面不改色,气不长出,从容收势,谈笑自若,丝毫看不出他是一个80岁的老人。

  释永汉告诉记者,他之所以身体这么好,是因为现在他还一直保持着在少林寺养成的很多习惯:每天总是4时起床,先是顺着村里的小路跑一圈,然后到村后的杨树林里,从基本功练起。

  老人练完功,记者跟随老人来到家中。在二楼有间佛堂,他每天和寺里的僧人一样,烧香、诵经、敲木鱼……所有功课做完后,他和记者聊起了封尘心中多年的往事。

  出家为僧

  家贫被“卖”到寺里当和尚

  释永汉说,小时候家境贫寒,兄弟姊妹6个,他排行老三,父母给他起名毛文化。1936年夏秋之际,当时他才6岁,登封大旱,庄稼绝收,父母为了不使全家人饿死,决定举家往陕西逃荒要饭。前路生死未卜,临行前,父母忍痛将他“卖”到了少林寺的下院玄天庙,出家为僧。母亲抱着他,哭着说:“文化,你一定要坚强,如果爹娘这一去不能再回来,你一定要学武、学文化。”家里人用他出家换来的两斗玉米做盘缠,往西部(陕西)逃荒而去。

  百里挑一,他当了护院僧

  毛文化入寺之后取法名释永汉,先是在玄天庙释行朝大师门下为徒,后因他练功刻苦,有武术天赋,被少林寺生根大师收为弟子,后来又被克诸大师收为关门弟子。

  “当时少林寺共有和尚109人,虽然许多僧人也练武,但护院僧仅18人,被外界称为十八罗汉。当时的少林寺武僧叫护院僧,并不是所有出家到少林寺的和尚都能当上武僧。”毛文化回忆说,“一是要根据被拜师傅的身份而定,二是看个人是否有练武功的潜能。当武僧挑选非常严格,百里挑一。”

  一旦成为少林武僧,主要任务就是练功,其次才是诵经上殿。

  6岁的释永汉牢记母亲的嘱咐,每天3时起床,先跑步到少林寺后山,来回跑几趟,身体活动开了,就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练功夫。释永汉说,这叫练“闷功”,也就是自己偷偷练功。当时师兄弟们几乎都练“闷功”。

  集中练习的时间到了,师兄弟们就聚集到少林寺西面的甘露台集体练功。

  释永汉在少林寺14年,练就了一身本领,轻功、硬功及少林拳、械都非常精通,有 “飞毛腿”之称,尤其是他的双刀滚趟,堪称少林一绝,练开之后,几乎水泼不进。

  释永汉的“提钟”功夫也很了得。释永汉回忆说,少林寺里的大钟有200公斤重,刚开始他练习时仅仅只能提离地面一点,后来慢慢提高,最后竟然能提到胸部,每天提50次。释永汉臂力惊人,被誉为“铁臂僧”。

  稍有成就的释永汉,后来也像其他武僧一样进入千佛殿,先是练习套路。“殿里的脚窝,也有我一个。”释永汉说,随着功夫的增进,开始练习打桩、扛桩,目的是练成“护身金箍罩”功夫。

  小时候练功的情景,释永汉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释永汉说,练功首先要出“三层汗”,第一层叫“慌汗”,第二层叫“粘汗”,第三层叫“凉汗”。“慌汗”就是刚练功时出的汗,没有用;练到第二层“粘汗”时才渐入佳境;第三层练功练到身上出的似汗不是汗,似油不是油,这叫“凉汗”。到了这种境界才叫“功夫”,有了功夫才可以“睡觉”。

  那时候一般和尚睡觉是大通铺,护院僧睡的床是“椿凳子”,也就比现在的板凳宽一些,大约40厘米宽,好像是量着身体做的“床”,一翻身就会掉下去。

  夏天还好些,冬天少林寺特别冷。释永汉说,他当时和3个小和尚合盖一床薄被子,睡在三张铺着凉席的“椿凳子”上。小和尚们冻得睡不着觉,半夜纷纷起来到藏经阁练功。有时哼哈声惊醒了师傅,师傅就过来在指导练功。

  释永汉说,当年练功的方法和武姿,又原始又危险,因此不少护院僧中途退出。

  清规戒律

  僧人外出要穿长衫,戴礼帽

  寺院对护院僧的要求非常严格,譬如赶集,所有僧人外出赶集、赶会一律穿长衫,戴礼帽,不能穿和尚衣。这样规定是为了防止外界对和尚的干扰,也是为防止个别和尚惹事,避免外人找到少林寺来,给寺里添麻烦。

  释永汉16岁那年,非常想念父母和家人,苦苦哀求师父要去陕西探望逃荒在那里的亲人,法根大师对他约法三章后准许他上路。

  释永汉说,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师傅的交代:一、天黑宿店,日出三竿上路。二、少管闲事,莫惹是非。三、不准说自己来自少林寺,更不准说师父是谁。四、不准炫耀自己的武功。五、慎重行事,遇事将就。

  释永汉说,他第三天中午便赶到了灵宝县城,正准备寻饭店吃点饭,突然听到身后有很多人大叫:“马惊了!快闪开!”

  释永汉扭头一看,只见一匹大黑马发疯似的奔跑,后边拖着一个犁,转眼之间就冲到了释永汉眼前。他来不及多想,转身一个旱地拔葱,腾空而起,一把抓住马脖子,飞身上马,用出千斤坠功夫死死地把惊马压爬在地上,刹那间后边拖的犁“嗖”的一声从他的头上飞了过去。

  惊马被制服了,周围群众惊魂未定,释永汉站起身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大步流星而去。围观的人纷纷议论:“该不是从少林寺来的吧。”

  大年初一也得练功夫

  晨练后,日上三竿,僧人们开始吃早饭。早饭一般是小米煮红薯。午饭比较丰盛一些,6个和尚围坐一张桌子,桌子上放3菜1汤――一般是萝卜丝、白菜、豆腐,小米汤,一人一个玉米饼。晚饭是糊涂面条。

  释永汉说,每逢初一和十五,寺院内就改善一次伙食,众师兄弟们可以饱餐一顿“面皮”,就是豆腐炒粉条再加素面片。八月十五中秋节,寺院里就会蒸一次枣糕,用枣糕代替月饼,称“枣月饼”。

  除夕之夜,僧人们早早上殿诵经,一般是晚上6时到夜里8时。大年初一,僧人们早晨燃放鞭炮后,上殿诵经,到早上7时方才吃饺子,饺子是豆腐、粉条和萝卜馅的。早饭后,僧人们便开始“念供”,所谓“念供”,就是僧人们抬着供品到寺院殿内的每座神像前诵经,一直诵到中午。下午,终于有了半天的“自由”时间,于是几个小和尚们一起就走出寺院,到山中玩耍。但是到了晚上,仍然要练习武功,直到夜里10时才能睡觉。

  上文化课,打瞌睡要打手心

  除了练武,释永汉说,刚进少林寺的小护院僧还要学习文化课,主要学习国语、常识、算术和历史4门课。当时小和尚们和寺院周边村庄的孩童们一块儿在寺院内上课。

  凌晨起来练功,上午上课时,释永汉免不了在课堂上睡觉,少不了被老师体罚――罚站、打手。罚过之后老师要问今后怎么办,他必须回答下次一定改正,然后跟着老师大声朗诵:“看看看,看新书,新书有文又有图。”

  新年希望

  80寿辰和师兄弟们一起过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当时政府规定,凡是在此之前被“卖”到少林寺出家的和尚,一律还俗回家。于是释永汉告别少林寺,返乡务农,取名毛永汉,被安排在登封县国营林场做饭。他闲暇之余教人武功。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少林寺电影的热播,少林功夫热席卷国内外,毛永汉经常被邀请参加国内外的比赛和表演,并多次获奖,成了登封赫赫有名的“十八拳师”。退休后,他在登封率先创办了第一所武术学校――少林武术院。

  1987年,河南电视台《少林武僧――毛永汉》专题片在黄金时段开播,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开播的第一部少林寺武术专题片,对以后少林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斗转星移,60年过去了,当年僧人住宿的地方现在成了素菜馆,当年的客房如今成了方丈室,当年“当家老”(寺院住持)住的地方现在成了“静中静”,当年的学堂成了现在的少林书画阁。

  释永汉回忆说,当时的护院僧有一半是登封本地人,一半是外地人。有长青、素来、行道、应方、应长等师兄弟,长青和素来解放后参军入伍进了北京。时间已经过了60年,当年的护院僧如今都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不知健在还有几人。

  释永汉说,人到老年总爱回想起以前的事情,他特别想念以前的师兄弟们。几十年了,不知他们现在怎么样了,特别想见到他们。他80岁的生日马上就要到了,能看到以前的师兄弟将是他最开心的事儿。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广西在押嫌犯用铁钉自残 戴脚镣从医院逃脱(图)
下一篇:看电视揭出秘密:班主任涉嫌强奸多名女生(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