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学报》E卷官方网站的页面截屏。 12月19日,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官方网站刊发社论,承认来自中国井冈山大学的两位教师至少70篇论文被证明是伪造的,决定撤销。29日,井冈山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相关处理决定。
这起“论文风波”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两年在一个刊物上发表论文至少70篇,这背后是什么原因?《晶体学报》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期刊?中国的论文“数量大国”背后有怎样的泡沫……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本报记者展开了深入调查。
造假教师被开除公职党籍
29日,井冈山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对两位造假教师钟华与刘涛的处理决定。
井冈山大学学术委员会今日认定,钟华、刘涛的行为分别属于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列举的“伪造或篡改数据”、“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和“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类型,影响特别恶劣,属于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
为此,井冈山大学决定,撤销钟华的造假学术成果,追回所有造假论文的全部奖励3.2万元;撤销刘涛的造假学术成果(因其论文内容不属于其专业研究范围,按学校规定,未予奖励)。撤销钟华、刘涛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解聘钟华、刘涛的高等学校讲师专业技术职务;撤销钟华、刘涛的高等学校讲师专业技术资格;撤销钟华于2009年12月15日获得的高等学校副教授专业技术资格;开除钟华、刘涛的公职;开除钟华党籍。
两年70篇论文不可想象
“看到这条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很吃惊,两年70篇论文是不可想象的。”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牧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个科学家,一年能够发3到5篇论文,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王牧坦言,自己对《晶体学报》这份期刊不是很了解。但他知道有一类杂志,发表的论文和一般意义上的科学论文有所不同,比如用X光等设备获得一些新数据、新结构,只要此前未发表过的,就可以被杂志收录。“这和创新性研究有很大的区别。”王牧说。
中科院理化所副所长黄勇研究员介绍,国际上有一类杂志,在理论原理很清楚的情况下,研究模式有成熟的模版。“比如你做出了一种新的晶体,有一套完整数据,就可以发表一篇文章。”
“这杂志就像一本大字典,每篇论文代表一个新字。总字数有数万,常用字可能只有几千。但所有字都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别人可以查询,可以对比,可以重复。如果你造假,性质就完全变了,不仅没有意义,而且影响非常恶劣。”黄勇说。
造假者曾获3.2万元校方奖励
造假者刘涛和钟华是如何在同一刊物上两年发表70篇论文的呢?
两名当事人拒绝接受任何媒体采访,对于他们的论文发表经过,校方也未具体透露。
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个细节,按照该校的学术论文奖励办法,大量发表论文的钟华和刘涛曾获得学校3.2万元的奖励。
根据2006年1月1日起执行的《井冈山学院科研工作奖励办法(试行)》:在《科学》、《自然》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奖励10万元;在该校规定的A类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奖励3000元,B类奖励2000元,C类奖励1000元。
另外,凡当年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或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检索的光盘版提供的SCI、SCIE、EI、ISTP国际权威检索刊物及SSCI、A&HCI中收录的学术论文,附加奖励按下列标准执行:SCI(科学引文索引)5000元/篇,EI(工程索引)4000元 /篇,SCIE(扩展的科学引文索引)4000元/篇,ISTP(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4000元/篇,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4000元 /篇,A&HCI(人文艺术科学引文索引) 4000元/篇。凡论文在其他国外检索文献上收录的,附加奖励1000元(含网络版)。而且上述所奖励的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必须是该校教职工或学生,且该校为第一署名单位。
井冈山大学宣传部负责人表示,近3年来钟华和刘涛因发表论文数量过大,曾经引起部分同事和该校科研处的怀疑,但学校未予深查和追究。
宣传部负责人坦承,化学化工学院还有10多名老师也在《晶体学报》发表过论文,不过他否认了记者提出的“是否还可能存在伪造数据发表论文”的问题。这位负责人还表示,钟华和刘涛是通过《晶体学报》网上公布的联系方式进行投稿,属个人行为。
“对中国学术界负面影响很大”
“70篇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确实是造假,这是一个很严重的事件。”黄勇研究员说,“这会给中国科学界的国际信誉造成较大的影响。”
“纵观世界科学史,造假事件发生过很多,但是数量如此庞大的,确实很少见。”作为多年从事科学出版的国际专家,世界最大科技出版集团爱思唯尔科技部中国区总裁张玉国认为:“这个事件对中国学术界负面影响很大,对发表这些论文的《晶体学报》杂志也有负面影响。”
“《晶体学报》的社论称,他们还在持续调查中。或许还有更多涉嫌造假的论文没有被发现。”张玉国说:“这么大量的造假论文,浪费和欺骗了众多专家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十分恶劣。”
《晶体学报》E卷半数文章来自中国
据调查,井冈山大学两名教师涉嫌伪造数据的论文大多发表在《晶体学报E卷:结构报告网络版》上。记者约请了国内权威学术杂志的一位资深编辑,去查询该杂志的有关情况,结果发现了更令人吃惊的信息。
查询结果表明,中国已经连续几年在《晶体学报E卷:结构报告网络版》发文排在第一位,2005―2008年9月该杂志共发文近1.5万篇,中国籍作者发文超过7500篇,占该杂志总文章的半数。
更让人吃惊的是,其中一位作者是黑龙江大学的Shan Gao,自2004年至2009年,在《晶体学报E卷:结构报告网络版》中发表的论文为279篇。与这位作者相比,井冈山大学这两位讲师的发文数量还算比较少的。
为何《晶体学报》被中国学者如此钟情?专家分析说,一方面,该杂志类型属于“晶体结构的数据库,门槛比较低,只要你解出的结构从未有人报道过,该杂志就会接受你的论文”;另一方面,该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是SCI或者SCI扩展级,这对某些想在国际三大检索上发表文章的“学者”,是很有吸引力的。
“《晶体学报》依据解出的晶体难易程度等分卷发表,分为A、B、C、D、E等不同的专辑,其中E卷的影响因子最小,其次是C卷,而这两卷恰恰是中国文章最多的。”这位专家说。(本报记者 赵亚辉 任江华)
在《晶体学报》发稿,不难
听一位博士讲述投稿经历
口述人:小鲁 采访人:本报记者 任姗姗
我是国内一所“211”大学药物化学专业的在读博士生,也有过在《晶体学报》E卷发表论文的经历。
《晶体学报》的读者和供稿,主要面对研究晶体学、有机无机化学、生物学等专业的人。这份期刊有A、 B、C、D、E五个卷别,E卷主要刊登发表有机物、无机物的分子结构的论文、数据。打个比方吧,就像一个“数据库”,如果有新发现的分子结构,就收入到这个“数据库”里,全世界该领域的研究者就可以通过检索“数据库”,查找到前人的数据成果,应用到下一步的研究中。
相比《晶体学报》的其他几卷,E卷最易发表论文。要用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来衡量的话,E卷的影响因子只有0.3,比起高端的学术期刊,如《科学》影响因子将近30,《晶体学报》E卷简直就是“小儿科”级别。
是一位师兄向我推荐的《晶体学报》E卷。师兄说,在这里发论文的门槛比较低。我在网上用搜索引擎一搜,就能搜到《晶体学报》的投稿网站。E卷的投稿方式有点特别,有一个投稿专用的软件,你只要把实验的关键数据和相关信息输入,就能自动生成一篇符合这个期刊需要的论文了。
E卷录用的文章,主要是描述性的,把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用文字表述出来,然后附上化合物的结构图谱等,就可以了。就好比你买了一个杯子,你对这个杯子的外形、质地等进行一番描述,然后提交给这份期刊,并不需要太复杂的论证和学术水平。需要的实验周期很短。当然,最受我们欢迎的,还是发表周期短。我投稿两周后,就发表了。所以,一个人在这份期刊上发数篇论文,也是可能的。
不知是因为《晶体学报》E卷的门槛太低,还是太受中国师生欢迎,从2008年起,E卷的学术级别从“SCI”降到了“SCI扩展”,而且开始收费。我运气不好,今年年初投稿时,为此交了150美元。
听说过一些人造假数据骗取发表的事,我们对《晶体学报》的感情很是复杂。一方面,发表在这个期刊上的论文,对高校教师评职称、学生毕业拿学位、获得奖学金非常有利;另一方面,大家趋之若鹜,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反倒把期刊口碑弄坏了。
其实我也不想“为发表论文而发表”,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的学术评价体系,逼得你这样。我所在的学校,对博士毕业的最低要求,是必须有两篇SCI文章,一篇核心期刊论文,而且必须是实验型的。发表论文也是申请奖学金的最低门槛,并按照期刊级别、影响因子、署名位置来排位,老师的职称评比也有这个因素。就是这些“硬指标”,让不少人挖空心思想一些“抄近道”方法。《晶体学报》E卷这类“论文集散地”,当然格外受欢迎了――事实上,虽然《晶体学报》E卷现在收费了,但比较起来,仍比国内的SCI期刊“价廉物美”。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