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环球军事

蒋介石一生中最大误判:未在重庆法办毛泽东(组图)

www.sinoca.com 2015-11-04  北京日报


  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在日记中罗列了中共11条罪状,并决心要扣押和审判毛泽东。不久,蒋介石犹豫了:“对共问题,郑重考虑,不敢稍有孟浪。总不使内外有所藉口,或因此再起纷扰,最后惟有天命是从也。”还在日记中自负地写道:“断定其人决无成事之可能,而亦不足妨碍我统一之事业,任其变动,终不能跳出此掌一握之中。”长期研究蒋介石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天石认为,蒋介石一生中做过很多错误的判断,这恐怕是其中最大的一个。

  本文摘自2011年4月26日《北京日报》,作者黄加佳,原题为《重庆谈判》。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和毛泽东合影

  “毛泽东先生来了!”

  1945年8月28日,一向多雾的重庆却是个大晴天。

  刚过中午,《新华日报》采访部主任石西民坐着吉普车,风风火火地来到《大公报》记者王淮冰家。石西民告诉王淮冰:“毛主席和周恩来同志下午要到重庆了。”约他一起去采访。

  得知这个消息,王淮冰喜出望外。这几天,他与重庆新闻界的朋友们议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毛泽东会不会冒险来重庆与蒋介石和谈。正反两方,各执一词,似乎都有自己的一番道理。没想到,议论正酣,毛泽东已经率团飞到重庆了!

  王淮冰坐上石西民的吉普车,一路向机场飞奔,沿途又接了《大公报》记者彭子冈和《新民报》记者浦熙修,最后当郭沫若、于立群夫妇上车时,一辆小小的吉普车已挤满了人。

  “僵持八年,令全国非常焦急关注的国共团结问题,已因中共领袖毛泽东氏飞临陪都而开朗。”王淮冰后来回忆,他这句新闻导语,就是在这辆闷热拥挤的吉普车中构思出来的。

  当王淮冰等人走进候机室时,发现各党派人士早已守候多时了。民主同盟的张澜、黄炎培、沈钧儒等几位老先生,不时伸着脖子向远处张望,急切之情溢于言表。相比之下,前来迎接贵宾的国民党官员周至柔、邵力子等人,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下午3时36分,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476650号军用飞机安然着陆。第一个走出机舱就是毛泽东。他头戴灰色拿破仑帽,身着蓝布中山装,还特意穿了一双新鞋子。紧随其后的是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和国民党代表张治中。

  为了捕捉这个难得的历史镜头,一群外国记者蜂拥而上,照相机的咔咔声不绝于耳,镁光灯闪成一片。亲自把毛泽东接到重庆的赫尔利看到这番情景,非常满意,悄悄地在毛泽东耳边说:“简直像在好莱坞。”

  记者们把毛泽东团团围住,有的提问,有的递名片,有的抢着握手。一干民主人士却被挡在外面。年老、个儿小的沈钧儒,在人群外急得直跺脚,一边挤一边喊:“我是沈钧儒,我是沈钧儒!”

  虽然接机场面非常热闹,但王淮冰发现,到场的多是外国记者,仅有的几个重庆本地记者还是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约来的。原来,为了减小毛泽东到渝的影响力,国民党对重庆本地的报纸封锁了消息。

  时任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编辑的王抡楦回忆,毛泽东到达重庆那天,《中央日报》编辑部异常紧张。蒋介石的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陈布雷亲下指示:不发社论,不写专访,新闻一律采用中央通讯社的通稿。有关谈判的报道,要登得少,登得小,版面不要太突出,标题不要太大。总之一句话,不要替共产党制造声势。

  尽管如此,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消息还是像惊雷般在重庆上空炸开了。毛泽东到渝第二天,《大公报》发表了名为《毛泽东先生来了!》的社论。《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兴奋地写道:

  现在,毛泽东先生来到重庆,他与蒋主席有十九年的阔别,经长期内争,八年抗战,多少离合悲欢,今于国家大胜利之日,一旦重行握手,真是一幕空前的大团圆!认真的演这幕大团圆的喜剧吧,要知道这是中国人民所最嗜好的!

  “重庆谈判”会像《大公报》期望的那样有一个“大团圆”结局吗?也许,坐在谈判桌边的蒋介石,从一开始就不这么乐观;也许,他根本没想到毛泽东会单刀赴会。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日军视她为“战魔” 女英雄双枪黄八妹的结局(图)
下一篇:中方战舰浩荡驶入美港 美国人大喊:这么高大(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