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0-1970年代的中国国土防空作战中,解放军曾连续击落U-2高空侦察机和“火蜂”无人侦察机。但另一种更先进、更神秘的美军高超音速侦察机也曾秘密进入中国,一般史料上却鲜有记载。近日,位于北京小汤山的中国航空博物馆内,正式展出了一架神秘的飞机残骸。
1971年3月20日,一架神秘的美军侦察机坠落在中国云南西双版纳雨林中。该机外表怪异,与曾经被解放军击落过的U-2侦察机、“火蜂”无人机,乃至各种美制军机完全不同。在场军方人员均无法识别该机型号,曾一度动员大批当地民兵和百姓四处搜索“逃亡的美军飞行员”。
对中国进行战略侦察的D-21无人机,比U-2有人侦察机、“火蜂”无人侦察机更加先进,但世人熟知中国防空部队击落U-2、火蜂的战例,却鲜有人知道D-21进入中国领空窥探并被缴获的故事。
D-21装备了当时世界领先的冲压发动机,因此能够达到3.35倍音速的水平,而A-12/SR-71高速侦察机虽然也达到三倍音速,但仅采用了涡喷发动机。据近年来出版的马杰三将军回忆录记载,1971年美军“高度3万3,速度3千3”的最新型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失控坠落在云南西双版纳森林里。由于热带雨林的缓冲作用,飞机残骸保存相对完好,成为中国方面价值极高的战利品。
中国方面缴获D-21残骸后,多年对其进行保密,美国方面也未公开相关历史,因此这段历史近年来才真相大白。 该型无人机最大研制技术难点是克服热障:在高空以大M数飞行的主要热源有三,即空气动力加热、太阳光直接加热和发动机工作产生的热量。如不冷却,机翼前缘和进气道内温度可能达到250℃-300℃。机身中后段因有发动机,温度可能高达400℃-500℃,尾喷管将是白热状态。我国专家分析残骸后发现,D-21解决高温问题采用的办法是:机体大部分用钛合金制造,按重量算可能高达90%;采用隔热层保护翼面前缘、机身、燃油箱和进气管道;降温材料用石棉类耐高温材料。此外,机内燃料、氮气和降温后的冲压进气等也都用作降温材料。机内有圆球形液体氮气瓶,容积14升,可保持 33.5大气压,理论气化温度可达-190℃。燃油在投放前温度不高,油箱外有隔热层,到高速后温度仍然不高,因此可用作降温材料。有些特殊部位用局部喷氮气冷却的方法降温。同时飞机外表的黑漆具有高热辐射率,辐射系数超过0.93,使得机体热量能辐射出去(无漆钛合金的表面辐射系数只有0.38)。穿过机身的进气道外壳是双层的,两层之间有石棉填充层和可通燃油的降温管道及氮气冷却管道。设备舱位置以后的机身外表隔热层是变厚度的,最厚约20毫米,向后变薄,平均12~15毫米,最后在尾喷口前减为0。为了隔热,已泡在燃料中的操纵机构、液压系统等管道及零件,有的外面包有隔热袋,有的用陶瓷橡胶,厚度从3-50毫米不等。对外面的机构如操纵舵机则喷液氮冷却。为了各种散热需要,机内有很多个热交换器,例如冲压空气/燃料散热器、液压油,燃料散热器、燃料/氮气散热器等。燃料先经过多个散热器,充分发挥其冷却剂功能,才到达高压涡轮泵向发动机喷油。在B-52带飞状态,无人机各冷却系统不工作,估计要由母机提供设备舱空调空气和电源。无人机身上有相应管道接口和很大的电源插头。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