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环球军事

上将:岛链封锁困不住中国 武统台湾不可不备(图)

www.sinoca.com 2015-08-06  环球军事


  环球时报:如何破解岛链封锁?

  朱文泉:岛链封锁确实存在,岛链最早是美国针对苏联提出来的,由日本、台湾、菲律宾一线构成一个岛弧,也叫做岛链,后来人们把岛链概念泛化了,又提出第二岛链和第三岛链,其实,有点勉强。对于岛链封锁,首先,要在战略上藐视它,活人对死链,一定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同时,说是岛链,但它也有缺口,像宫古海峡、大隅海峡、巴士海峡就是可以正常通行的公海水道。海峡是平面的,能通过则通过,不能通过还可以飞越。有些国家虽然部署了水下潜艇和岛上水下监视系统,但真要封锁,我们完全可以先用火力摧毁它。所以对岛链封锁从战略上不宜看得太重,不要过分描述它,要淡化它。对于我们海空军去西太训练,媒体没必要描述成“冲出”,更不要说“肢解”。对正常的进出岛链进行不正常的描述,容易引起有关国家神经紧张,我们不应该制造这种舆论,所以一定要淡化它,岛链封锁绝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但在战术上又要重视,它毕竟是岛和岛连接成的弧,对于我们舰机出入太平洋的行动自由还是会起到限制作用。对于我们的水面舰艇和潜艇进出的情况都会有所了解,相关国家可以通过监视了解中国军队训练的内容、规模,甚至可以借此研判中国军队发展的方向。

  未来加快发展我军海、空、天武装力量,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如果我们的海、空军力量强大了,未来天军力量强大了,还怕什么呢,到那时第一岛链就是一根“草绳子”,一挣就断,根本困不住我们,所以发展海空天的军事力量是解决岛链封锁问题的根本方向。

  备战是为了保卫和平

  环球时报:对于东海和南海的岛屿争端,您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朱文泉:处理中国周边的岛屿争端和海洋划界问题,还是要坚持“不战而和人之兵”。《孙子兵法》讲“不战而屈人之兵”,我把“屈”改成“和”,因为让人 “屈”,要么因为你实力太强大,武力威胁迫使对方不得不屈服,要么是用利益去引诱人家,或乘人之危使对方不得不屈服。因此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是长远办法,屈人容易带来仇恨,一旦时机成熟,屈服的一方就想要报复。如果本着和的动机,采取和的途径,通过谈判、共赢的原则解决问题,大家都舒服,长久和平就有了基础,因此“不战而和人之兵”用在南海和东海问题上是合适的。

  其次,解决南海问题还要迈开“双腿”,南海、马六甲到印度洋一线是一条腿,要继续巩固,而出北、畅西是另一条腿。实际上这就是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这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和军事问题。是中国十多年来战略运筹上很成功的突破。

  还有,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南海域外大国插手干预。美国不是《国际海洋法公约》签约国,在南海问题上不是当事国,中国也没有影响美国的航行自由,所以美国人针对南海提出的问题都是伪命题。中国希望和美国打造新型大国关系,但这并不等于不讲原则,在南海问题上,反对域外大国插手这个大原则一定要坚持。

  环球时报:您如何看待有人将《岛屿战争论》称为一部和平论?

  朱文泉:我在写这本书时列了几条原则:要站在全球的高度来总结人类几千年岛屿战争的历史教训,分析当前状态,预测未来战争怎么打。对世界各国一视同仁,以战争史实为根据,实事求是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对于我们国家的情况,要放在全球范围内来考察。

  写书之初,岛屿争端并不激烈,但书写好之后,形势越来越激烈。毋庸置疑,我写这本书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打赢岛屿战争。作为军事干部,学习研究了几十年,就是要打赢岛屿战争。但打赢战争不是目的,赢得和平才是最终目的。如果仔细阅读本书,你就会发现,在这本书里充满了守护和平的愿望。

  还有就是战争准备问题,准备战争本质就是为了和平。力量平衡可以抑制战争。如果一方实力很强,而另一方不做战争准备,一味乞求和平,那反而更容易引发战争。能战方能言和,靠祈求是无法获得和平的,这正是战争与和平转换的辩证法。我们国家在战争准备问题上,要抓得非常紧才行,这样才能维护长久和平。要向全体国人传递一个观念:世界上只有两种战争,一种是真实的战争,一种是准备的战争,准备就是战争。只有准备好,才能打得赢,有能力打赢战争,才有资格抑制战争。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日媒:中国软硬兼施 一边示好美日一边南海军演
下一篇:俄称中国航母1天可灭5支舰队 足够打局部战争(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