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凌晨5时20分,正是人最疲惫和松懈的时候,当连长孙某听到一名越军士兵打哈欠的声音时,认为时机已到,下达了进攻的命令。只见孙某像猛虎扑羊一般冲进哨棚,用64式微声冲锋枪连续3个点射,击毙3名敌人,同时另一名战友击毙1人,击伤1人,另外2个敌人撞破棚壁逃跑,但被守候在棚外的我方战士击毙。正当战友将受伤的敌人捆绑准备带走时,孙某又用侦察兵匕首解决了一个藏在蚊帐中摸枪的敌人。整个过程还不到一分钟。 5时40分,当侦察分队撤出300m后,844高地顶峰的越军才发现哨棚遭袭,吵吵嚷嚷地前来追击,结果踏响了小分队预先布设的地雷。越军又对我撤离方向实施拦阻射击,并以两个排的兵力追来。孙某果断命令工兵布雷阻拦。追兵再次踩响地雷,遂不敢再追。侦察分队重新选择方向,开辟道路,于当日10时25分安全返回。
整个袭击战共毙敌13名,我方无一伤亡。事后,监听发现越军在无线电里惊呼“遭到中国高级别动队的无声袭击”。配用的微声枪弹在研制64式微声冲锋枪时,专用微声枪弹的研制工作也同时启动。枪弹试制成功后命名为1964年式7.62mm微声冲锋枪弹,该弹也适用于后来的85式微声冲锋枪。该弹全弹长37mm,全弹质量12~13g,弹头长25.9mm,弹头质量7.6~7.9g,弹头直径7.85mm,采用瓶形无突缘弹壳,弹壳长24.7mm,最大枪口动能344焦耳,100m处对2.5mm厚的冷轧钢板(后倾30°)的穿透率为80%。
为降低枪口噪声,该微声枪弹采用的装药比较特殊,为“双球23-1”双基球形发射药(早期曾使用过方片形发射药),发射药质量0.23g。不管是球形发射药还是方片形发射药,在燃烧时都是从药粒表面向内部逐渐燃烧,开始燃烧时表面积最大,膛压最高(平均最大膛压240MPa),弹头在枪管内的运动速度也最高。随着燃烧的进行,燃烧面积很快减小,加之弹头后部枪管空间逐步增大,因而膛压很快下降。当弹头出枪口后,火药燃气已经在膛内充分膨胀燃烧,所以枪口附近的声响、烟雾、火焰较校另外,弹头的平均初速为285~305m/s,为亚音速,大大降低了弹头激波产生的声响。
由于要求枪弹能够击穿当时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装备的尼龙防弹背心和钢盔,所以必须在不改变初速的前提下提高穿透力,故其弹头头部形状设计成近似于步枪弹弹头的尖形,而不是手枪弹的球形头部。弹头顶端留有3mm左右的空腔,后部的铅套加厚,弹头质心靠后,在保证穿透力的同时使弹头在人体内的翻滚碎裂效果更强,提高了停止作用。其弹头内部结构也不同于手枪弹,为外覆被甲的钢心弹,钢心与被甲之间有铅套。早期被甲由黄铜冲压而成,后期采用覆铜钢。早期的钢心采用尖头带尾锥的形状,由车削加工而成,这样的生产方式费时费力,还容易出现大量废品。后期改成有一定弧度的平顶带锥尾的形状,采用冲压方法,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1960年,南越吴廷琰政权向美国及加拿大政府要求军事援助,随后第一批美军直升机部队进驻南越。同时美军的军事顾问团积极为吴廷琰政权培训各类作战人员。这组图是1961—1962年美国《生活》杂志拍摄的南越女兵训练照。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