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1月7日发表“公共国际”执行总裁让·莫尔杰和执行总裁助理本杰明·芬尼斯的文章称,2014年10月1日,中国“嫦娥5 号T1”月球探测器(又名“小飞”)顺利完成了一次绕月飞行。这也是美国和苏联自上世纪70年代完成探月旅行之后,人类首次实现绕月飞行并以这种方式返回地球。“嫦娥5号”的探路尖兵“小飞”将带回包含核燃料“氦-3”的月球土壤(月表土),这种元素可用于“基载能源”生产或制造下一代核武器。
“小飞”的任务共持续了8天,主要目的是为2017年即将发射升空的“嫦娥5号”太空舱开展重返大气层测试。“嫦娥5号”探测器在月表的降落点与“玉兔”探测器一样,都位于“雨海”,这是月球表面一个巨大的陨石坑,从地球上就可以看到它,众所周知“雨海”是一个存储着高浓度“氦-3”的巨大矿藏。如今,中国已在争夺“氦-3”的太空竞赛国家中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氦-3”是已知的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能源之一,同时也是制造第4代核武器的燃料。
可以想象一下,1吨“氦-3”燃料就能产生10000瓦兆年的电力,足以满足东京一年内的能源需求的80%,或者是拥有730万人口的城市如香港、海德拉巴、新加坡等一年的电力需求。
历史上有记录的最大核武器爆炸,是1962年俄罗斯的“沙皇炸弹”,“沙皇炸弹”拥有50至58兆吨的破坏能力,相当于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的 1350倍,是二战时期所有常规爆炸混合功率的10倍。这次爆炸留下了一个35公里半径范围的完全毁灭地带,产生的蘑菇云高达64公里。“沙皇炸弹”的爆炸引发了8.1里氏级地震,震碎了900多公里以外的窗户玻璃,产生的地震冲击波连续绕地球3次。这是有史以来的最大核爆炸。
一吨“氦-3”就可能产生1.5倍于“沙皇炸弹”的破坏威力。换句话说,这有可能生产出75兆吨当量的核武器。
30年来,核聚变一直饱受批评,但是却没什么用,也行不通。实际上,核聚变是一种非常现实而可行的技术,而且该技术自1952年“常春藤迈克” 氢弹爆炸以来就一直与我们在一起。热核爆炸的内在动力就是核聚变。人为的核聚变是所有热核武器产生连锁反应必不可少的过程,当然了,宇宙中每一颗恒星都是通过核聚变而运转的。
“沙皇炸弹”所释放的能量97%都是源自核聚变,因此产生的放射性尘埃非常少,这也被认为是最清洁的核爆。
“氦-3”武器本质上是一种战术武器,体积也足够小,适合在战场上使用,允许军队在爆炸不久之后就能迅速占领阵地,不必担心高水平的辐射。但是,各国都愿意放弃1吨“氦-3”的能量生成价值,因为它所能制造的是一款超过“沙皇炸弹”当量的“诅咒式”战略武器。
由于没有辐射尘埃,“氦-3”核导弹可能适合用于摧毁小行星。2013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估计,约有1400多颗小行星可能会对地球构成威胁。
人们都知道“氦-3”的无辐射能量生成的价值,因此世界上的国家都想悄悄地从月球上获取。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太空计划在以火星作为主要开发目标的同时,顺便也把月球当成了“垫脚石”,包括拥有130吨有效负载能力的NASA空间发射系统在内,该系统是人类建造的最大的重型运载火箭。如果哪个国家能独家拥有“氦-3”,那么它将成为新的全球霸主。
中国距离突破“氦-3”能源生产仅一步之遥,该项太空计划受到欧阳自远教授的密切关注,这是涉及到地缘战略的国家重点计划。其他的相关国家同样也致力于“氦-3”或其他聚变燃料的开发利用。
许多国家都认为,《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和《核不扩散条约》不能有效禁止聚变实验的研究,主要是因为各国在商讨条约时,当时的聚变研究所需设备的规模还不能适应核导弹的部署。拥有“氦-3”燃料之后,这种武器就可以轻易地被秘密制造,因为它对于安装在世界各地港口的中子探测器这种辐射传感设备来说,是监测不到的。
现在,各国政府都应该考虑为制造第4代核武器所进行的研究的影响,聚变燃料的研究应该和聚变武器共享同一原则。
磁约束聚变的研究已经在多个实验室中获得成功,包括中国合肥的托卡马克(Tokamak)实验装置“合肥超环(HT-7)”、韩国大田的科士达 (KSTAR)国家聚变研究所以及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Z型”箍缩机等。而且,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也在多个国家获得了成功,包括美国国家点火装置 (激光聚变装置)、法国的“Laser Mégajoule”计划以及俄罗斯联邦核中心在建的“ISKRA-6”项目等。上述这些项目都有可能成为武器研究。粒子束加速器也是一样,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和日本的高能物理研究所(KEK)都对该项目进行了研究。
“氦-3”与“氘”进行聚变时可产生18.4兆伏的能量,该能量的规模与粒子加速器类似。“氦-3”与“氘”聚变后能为航天器提供核聚变推进力,可以将抵达火星的时间缩短为不到100天,仅需200天就可以到达木星或太阳,3到4年即可到达土卫六。“氦-3”与“氘”产生的推进力还能使星际旅行成为可能,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就能抵达最近的恒星系。
提取“氦-3”是一项相对简单的地表开采工作,只需筛选月球土壤6米深处的区域,然后将其加热分离出“氦-3”气体即可。这种提取、压缩并运回地球的技术已经广泛存在于目前的采矿和空间产业,而且现在的核工业有能力建造“氦-3”发电站。
中国的“嫦娥5号”探测器将在“嫦娥3号”玉兔探测器的基础上建造,并且将装配月球矿物光谱仪、月球土壤气体分析仪以及钻探装置等。探测器将钻入月表2米深处,目的是要将2公斤的月球土壤样本带回地球,以便分析其中的“氦-3”浓度。这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来说是一个警告。
“氦-3”是月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其他已知的月球资源包括钛、镍、铂系金属、铝、硅、铀、钍、磷、钻石、水,以及稀土元素等。最近几年来,中国、印度、日本和美国已经对所有这些元素进行了制图和分析。
“氦-3”的能源潜力足以让所有的航天大国竞相争夺月表,毫无疑问将会引发主张月球领土和露天矿带的新热潮,就跟“瓜分非洲”一样。有人呼吁建立分享月球资源的法律制度,根据1967年的《外层空间条约》,这些资源属于“全人类的共同遗产”。不过,这可能会让那些需要开发这些资源的投资人泄气了。在这里,可能更适合用古老的法律救助和“洛克但书”来处理这些地外资源的应用,即“留下足够用的、同样好的共有物给他人”。这就意味着,移动月球资源有可能被算作是拥有或交易,但是月球的领土必须是人类共有的土地。
并不是科学或援助人类共同遗产的努力才导致了地球上的贸易路线和定居点的最初建立,而是出于人类对利益和繁荣的渴望。同样的动机也将推动人们前往月球或小行星等天体上去勘探“氦-3”和其他资源。所以,“钻吧,宝贝们,开钻!”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