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郧西文史资料》第二辑,作者:张善发,出版:郧西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42 年的下半年后,蒋介石为补充已开赴东南亚、南亚配合“盟军”作战的中国军队实力,先后在国民党军队中动员军人志愿远征,号召青年从军远征。远征的目的是两个方面:一是为了配合“盟军”打击日本在东南亚、南亚的军事力量,使远征部队成为我国南方的外围力量,以保卫南方免遭日寇的入侵;然而最主要的是,国民党当局为了获得“美援”,以扩充军事装备,形成一支具有现代化装备的战斗部队,作为对付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军事力量。为了证实这个历史真貌,我想以自己的经历和见闻,来说明这段历史事实。
顾祝同及贾育慧的“训话”
1943年初,我报名参加“远征军”。当时参加远征军的动机,是由于在当地任职的失意,自知不仅得罪了一些穷人,也于无意中得罪了一些地痞和暗匪,害怕以后吃亏。再说,就是在这里小心地干一辈子,也不过是井底之蛙,不能飞黄腾达。倒不如借此机会,出外闯闯,机会好的话,说不定能混个显赫职务,荣耀归来,震撼乡里。
民国31年岁末,我听说国民党当局正在各部队中招募志愿兵出国远征。报名地点是在远征军设在国内的各留守处。因万县我比较熟悉,就自费到万县报名,谁知到了四川万县,因没有现役军人的证件未被录取。回到老观庙后,我出国心切,过了春节,就带上原在“第六补训处”的证件,再到万县,谎称是“二十一军第三师警卫第一路学兵连”分回襄郧第六补训处的现役分队长,才被录取。
1943年3月,我们从万县去梁山县乘飞机到云南省沾益县,听候训话。等了几天不见动静,后接通知到“重庆远征军接待办事处”听候训话。这一天讲话的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顾祝同,他说的大意是,为了保卫国家的完整,民族的安居乐业,你们响应委员长的号召,出国抗敌。根据“联合国”(指中、英、美等国。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联合国)的决定,我国出军四万人,开赴东南亚、南亚对日作战。在此以前,已去了两批,现在正在缅北参战。你们这次去的人,首先到缅北指挥部报到,由中、美、英、苏联合国军接待站分配。你们所要学的都是机械化的现代武器,你们的装备包括粮饷一律按“联合国”规定的待遇。你们去后要刻苦学习,提高作战技术,早日得到胜利。还要准备平定内乱,到那时才是完全的胜利。顾祝同的讲话,虽然没有明显地提到共产党,但他说的“平定内乱”,我们是知道所指的。
顾祝同“训话”一毕,我们立即返回昆明市,不久由昆明吴家坝机场直飞印、缅交界处的拉木加“联合国面北指挥部”。接着又听了“缅北指挥部”参谋长贾育慧(贾是中国方面派往“缅北指挥部”任参谋长的)“训话”。贾育慧的讲话,谈“远征军”出国的意义、作用和顾祝同讲的差不多,但讲到国内情况,他却赤裸裸地说:“你们是从国内来的,国内的情况更坏。国内各主要战略要地,都有“共匪”在捣乱,委员长打算以二百万军队对付共产党。这样我们就要为这一大批军队提供军事人材。我们有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全力支持,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在“缅北远征军军士指导总队”里
贾育慧“训话”后的第二天,经过挑选,我被分配到“缅北远征军军士教导总队”。学员进入该队的条件要求比较高,一是必须是国民党员,二是有2-3年的军龄,三是要山师、团提名保送。到该队去任教官的除上述条件外,还要有受过军事训练的文凭,否则不用。我是因为在参军前曾在襄郧师管区和湖北“三五八”干训班受过训,有证件,因此不仅被选入军士教导队,而且还作为初级军官对象培养。
我们这次被选去的有二百多人。临走的时候一率发给“罗斯福尼”的美式军服,把原来从国内穿去的军服统统泼上汽油烧掉。教导总队的军营设在拉木加地区的森林里,营房是用竹子和油布自建的。教导队直属“缅北指挥部”领导,它不仅为我国在印缅参战的“远征军”培训初级军事干部,而且还为国内输送一些所谓的军事人材(在我国以后培训的几期中,有不少被分回国内去了)。
到军营不久,我和焦学功(河南人)、张有来(四川人)等人被总队长张洁之(少将级)调问,并查阅了我们的证件,然后令我们到营地附近的“缅北远征军军官总队”受训。半月后,我回军士教导总队任中尉区队长(该总队的体制是总队下设三个大队,大队下设三个中队,中队下设三个区队)。在内受训的学员一律是军士班长。
军营附近见不到一个老百姓。成月吃不到一点青菜或水果,生活很艰苦,因此不少学员闹情绪。老兵闹道要退役,新兵嚷道受欺骗。特别是限制所去的兵员不准随意与家里通信,规定“三个月可通一次”引起学员的极大不满。有的甚至说:“这是什么教导队,简直是陆军监狱。”
拉木加城、仰光、密支那有很多华侨。不少学员闹着要去游访,但军营中规定很严,不能全部去。为了安抚他们情绪,只能一次去少数人,而且还要坐飞机去。华侨同胞看到祖国去的亲人非常热情,尽管每次去的人不多,但他们仍花很大的代价,放鞭炮、撒纸屑花、送西瓜、送水果或糖类等等。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行十余人在仰光附近参观古迹,发现塔林的中塔顶上有一首中国游人刻的诗:“劝君莫打散群鸟,子在窝中望母归,母若死来子尽死,你心何忍不伤悲。”当时我们对这首诗很有感触,都将它抄在笔记本上。
军事训练的内容,整个总队分门别类地有步、炮、通讯、工兵和装甲等,各有侧重。但思想教育的内容是一个腔调,除要求努力学习,下决心消除日寇,取得胜利外,还时常向学员介绍国内情况,说“国内战争很紧张,日寇步步入侵,尤其是共军除自己不抗日外,还到处煽动工人、农民、学生闹事,搞分田地、分财产、给日寇以可乘之机,因此要作好参加内战的准备”等等。基于这种思想为指导,所以在以后的训练中又增加游击战术,目的是以游击战对付共产党的游击战。1944年4月,上述一千多名学员结业,都分配到在印缅参战的新一军去了。5月又接受了第二批学员。教导总队改为教导大队,下属五个中队。我被提升为第一种队少校中队长。这批学员有来自国内的学生,有从国内各军保送去的在任班长,还有在印、缅参战的五十二军、新一军的在职班长。这一期在后半期把军营移到宜都城郊的森林地带。为了适应内战的需要,这期的训练内容也作了大的改动,特别是在战斗一科目中把原来对日作战的运用连、班之散兵群改为散兵行。以副大队长崔得清(朝鲜人,以后做了“韩国”驻广州市领事”)的说法:“这样改的目的是一能隐藏,二能反攻,三可以充分发挥我军现代化重武器的威力,可置共军于死地”。经紧张的训练之后,于1945年元月,一千多名学员几乎全部送回国,分到国内的军队中去了。这一期军士学员,以“远征”为名出国,其实连个日本人的影子也没见到。
1944年的下半年,缅北战场的对日战争基本结束,但国内还在不断地向这里增兵,特别是加强了对基层军事干部的训练。1945年3月,我还奉命随新一军副军长贾育慧到昆明接收新兵。这次我们这一组共接收了新学员120多人到缅北受训。这批新兵都是在蒋介石号召“十万知识青年从军”的动员中入伍的,作为“十万”中的一部分被送到国外受训。为了拢络这批人,在他们出国前就全部定为上士级,而有些出国一两年的教育班长还是中士级,为此还引起了很大矛盾。显而易见,这都是为参加内战而作的积极准备。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