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环球军事

美媒:美或建水下奇兵 部署中国门口震慑解放军

www.sinoca.com 2014-09-20  参考消息


  美媒称,如果向潜在的热点冲突地区永久性地部署一个中队的柴油潜艇,将有助于美国海军威慑中国。这一作战力量将扩大美国潜艇部队的规模,扭转核潜艇数量持续下滑的局面。在预算紧张时期,以理性的费用支出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设置一支东亚常备潜艇中队将是可行的做法。

  原文配图:美国海军“蒙彼利埃”号核潜艇。

  参考消息网9月21日报道 美媒称,如果向潜在的热点冲突地区永久性地部署一个中队的柴油潜艇,将有助于美国海军威慑中国。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9月18日发表题为《美国潜艇:依靠柴油发动机的潜艇在深处悄然前进?》的报道称,1955年,在历史上第一艘核动力攻击潜艇首次下海后,美国海军军舰“鹦鹉螺”号舰长用无线电发出指令“以核动力前进”。“鹦鹉螺”号的首航在美国海军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美国海军核动力潜艇舰队的总设计师海曼·里科弗上将等人对试航成功欣喜不已,它的成功将核动力主导地位植入到潜艇部队的文化基因之中。

  报道称,自此之后,一切都变了。在“鹦鹉螺”号潜艇下海后不久,美国建造了最后一艘柴电潜艇。自1990年以来,美国海军不再使用常规动力的潜艇。早在1990年以前,核潜艇就已成为美国海军的前沿战舰。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美国海军已全部采用核潜艇,且一直如此。如今,也没有任何一家美国造船企业建造柴油潜艇。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现在可能是打破核垄断局面的时候了。也就是说,试想一下向潜在的热点冲突地区永久性地部署一个中队的柴油攻击潜艇或柴电潜艇。这一作战力量将扩大美国潜艇部队的规模,扭转核潜艇数量持续下滑的局面。在预算紧张时期,以理性的费用支出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设置一支东亚常备潜艇中队将是可行的做法。如果以日本和关岛为基地,它可以增大美日舰艇部队应对中国海军舰艇及商务船只的实力。它还可以使华盛顿和东京阻挡中国舰船进入近岸水域,而无需调用一整支美国核动力潜艇舰队进行干涉。在此过程中,它可以为构建和强化盟友关系开启新的前景。

  资料图:美海军“芝加哥”号洛杉矶级核动力快速攻击潜艇。

  报道认为,数量庞大、价格适中并在战斗中给予更沉重的打击,这是低调的柴油潜艇所能做出的主要贡献。美国潜艇靠柴油驱动的历史可能是,也应当是,美国潜艇未来的一部分。

  如果北京希望阻挡美国军队进入战区,美国和日本的指挥官应当以牙还牙。他们可在第一岛链部署潜艇,与地面部队、陆军导弹先遣部队和岸基战术飞机的作战行动相呼应。

  这种混合式部队可以做到如下几点:

  ——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夺取岛链上的据点。一旦解放军突破岛链,将使日本的南侧(和台湾的北侧)暴露,危及日本领土,并使中国海域更难封锁。保卫这些岛屿应是盟军的首要任务。

  ——在重要航道驱离中国船只。在宫古海峡部署潜艇并在重叠区域部署反舰导弹,将使意志最坚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长却步。他将在试图从东中国海进入西太平洋前三思而行。

  ——使亚洲南北方向海域的航道处于极度危险之中。在岛链区域内行驶的柴油潜艇可以不受惩罚地攻击商船和人民解放军的海军舰船,让北京为自己制造麻烦的行为付出惨重代价。

  简而言之,在可能采取军事行动的区域附近设置一支混合潜艇编队,可以提供对等的海洋阻绝保证。合理的措施和联合反介入准备工作将对中国产生一种威慑——并确保远东地区来之不易的和平前景。

  然而,为什么是柴油潜艇?美国核潜艇部队难道不是世界一流、海军枪膛内的一枚银弹?既是也不是。美国海军潜艇在与任何单一对手的较量中仍保持着胜算,但潜艇数量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如果潜艇舰队在地图上分散开来,美国海军将发现自己在一些冲突地区不具优势。如果司令们将潜艇集中在一个冲突地区,那么其他需要优先考虑的地方就得不到保护。如果不选择柴油潜艇,能给出一个不选的理由吗?

  资料图:美国弗吉尼亚级核潜艇。

  资料图:美国弗吉尼亚级核潜艇。

  资料图:美国海军海狼级核动力快速攻击潜艇,采用呈圆弧角度的围壳填角设计。

  资料图:美国海军海狼级核动力快速攻击潜艇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美媒评中俄未来轰炸机:中国机型不会威胁美国(图)
下一篇:美国恐怖分子之子拒绝暴力感动FBI女探员(组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