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环球军事

牛津大学教授:“二战”时中国持久抗日功不可没

www.sinoca.com 2014-08-23  新闻晨报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

  在这本4部19章的著作中,拉纳·米特披露了1937-1945年发生在中国战场上的一连串入侵、屠杀与抗争的史实:从日本悍然发动的七七事变,到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从忍痛炸毁黄河堤坝以水代兵,到派遣军队远征他国,从与罗斯福、邱吉尔、史迪威的国际大斗法,到聚焦中国三大战时人物—毛泽东、蒋介石、汪精卫。

  在抗战中,中国遭受的损失不可估量。中国在抗战中的死亡人数高达1500万-2000万,难民人数有8000万-1亿之多。中国经济遭受重创,其中几乎所有的铁路交通、高速公路和工厂都被破坏殆尽。广州珠三角地区30%的基础设施被毁,上海52%的基础建设被破坏,南京80%的城市建设几乎化为灰烬。

  晨报记者 林颖颖

  中国是同盟国中首个与轴心国交战的大国,更以“贫弱之躯”牵制了80万日军,但为何其贡献所获的承认远比英美苏少,甚至在战后直接被西方集体遗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远征缅甸……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中国军民进行过怎样的生死抗争?

  由牛津大学现代中国政治与历史学教授拉纳·米特撰写的《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中文版日前在复旦举行首发式。这是西方学者首次以自己的视角重写八年中日战争。拉纳·米特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二战”中有贡献的盟军的认识,有着巨大的偏差,中国的伟大贡献,随着亲历者的离世而被忽视和遗忘。

  中国持久抗战功不可没

  拉纳·米特,西方新一代中国抗战史研究权威,38岁即成为当时牛津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这位被称为费正清、史景迁之后的西方“新生代中国通”日前来到复旦大学,为他的新作《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举行中文首发式。拉纳·米特介绍,这本书耗时十年,期间他辗转多国查阅资料,解密最新档案,补正鲜为人知的抗战细节,最终完稿。

  拉纳·米特指出,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的四年里,中国一直孤军奋战,独自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抵抗住了日本80万高度军事化的精锐部队。此后4年,盟军在欧洲与亚洲两个战场同时作战,均取得胜利,其中中国的持久抗战功不可没。

  “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中国早在1938年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那将给日本控制整个亚洲大陆提供有利条件,加速日本对东南亚地区的扩展,没有‘中国的困境’—这个由于中国拒绝停止反抗造成的困境,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将更有可能实现。”拉纳·米特指出。

  此书得到多项权威推荐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著名民国及抗战史专家石源华在新书首发会上指出,拉纳·米特本书的主要贡献,就在于提出了中国为二战作出伟大贡献,但被西方集体遗忘这个命题。

  拉纳·米特在书中写道,中国是最早抗击轴心国侵略的国家。抗日战争爆发于1937年,早于英、法两国反法西斯战争两年之久,比美国参战早4年。在同盟国的整体部署中,中国的战略位置也极其重要。但是,相比其他同盟国,中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力量薄弱,因而自主权很小。至今,外界西方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中国在“二战”中所发挥的作用,“几十年来,我们关于那场全球性战争的理解一直未能对中国的角色给出恰如其分的说法。即使在中国被考虑在内的时候,它也只是一个次要角色,一个在一场美国、苏联和英国扮演主角的大戏中跑龙套的小演员”。

  该书也得到了西方多项权威推荐。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评价说,该书“揭开了行将被人遗忘的历史记忆,为人类史料的丰富和完整性做出了重大贡献”。《华尔街日报》 评论说,它深入研究了中国在“二战”盟军中所处的角色,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付出的惨痛代价,以及战争创伤对中国战后发展的影响。

  在书中,拉纳·米特严肃地指出,自“二战”起,中国就已经是“负责任的大国”。他提醒人们:“如果我们想了解中国在当今世界的作用,最好应该提醒自己:中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参与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正是在那场战争中,东西方一起抗击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邪恶力量”。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俄数百辆车“强行”入乌救援 获中国支持(组图)
下一篇:38军先进装备亮相上合军演 大批战机反恐(组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