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环球军事

中国神秘新型坦克曝光 外形硬气速度翻倍(组图)

www.sinoca.com 2014-08-04  红网


  坦克专家张兵志这位“神奇老兵”带领团队,提出“滑水型”两栖车辆新思路,坦克由“排水型”向“滑水型”的转变,使这个笨重的“铁家伙”犹如一艘船轻盈滑行,速度翻了近一倍。把车与船的结构特性结合为一体,就找到了解决速度问题的突破口。

  原文配图:美国《防务新闻》承认,中国近年研制的99、96系列主战坦克属于典型第三代坦克,性能与西方坦克基本相当,在部分领域甚至走在前列。例如99系列主战坦克就装备有全球领先的主动激光对抗系统。英国《简氏防务周刊》也猜测,中国正在研制140毫米口径的新型坦克炮,威力远超西方的120毫米坦克炮。

  两军对垒,坦克争锋。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我军的坦克、装甲车曾经落后西方军事强国整整一代,也是在那个时候,坦克专家张兵志加入总装备部装甲兵某研究所,32年来,他成为我军第二代、第三代坦克、装甲车的主要科研推动者之一。上个月卸任研究所总工程师职位后,他依然以专家身份奔走在多个坦克、装甲车的测试现场,他说,我是一名老兵,我的任务永远是突击。

  2014年7月24日6:00

  18岁参军到部队,40年来,张兵志一直像新兵一样坚持体能训练,负重块撞击的回声仿佛是他澎湃的心跳。

  中国东南部海域某坦克实验基地

  号,我是1号,听到请回答。收到。现在挂的是几档?二档。发动机转速多少?发动机转速1300,报告完毕。报告油温。油温75。请注意观察仪表,有没有报警的显示?明白。

  台风刚过,烈日下温度达到38度,湿度90%,这是坦克热区测试的最好环境,但,普通人在这种湿热环境里,待上五分钟就会头脑发晕。而张兵志必须戴上两公分厚的坦克帽,站在战车上,观察坦克在行进中的每点变化,为另一种新型两栖坦克寻求论证数据。张兵志说,作为一个军人,要敢于负责任来捍卫尊严,作为一个老兵,自己必须身先士卒,突击向前。

  “坦克两项-2014”国际竞赛将于8月4 日至16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郊外的阿拉比诺训练场举行。应俄罗斯军方邀请,中国方面将派出代表团参加比赛,这也是中国代表队首次亮相该赛事。目前,参赛的各国代表队已经抵达比赛地,开始了赛前的适应性训练。资料图:27军新型坦克快速出击。

  张兵志:突击的概念是什么呢?就是要像尖刀一样在敌方的防御体系里撕开口子,在其他作战力量协同下,通过突击、占领及控制,达成战役目的。突击是要有精神的,是要创新能力的。突击就是你要有披坚执锐的一种态势才行。

  突击,是一种精神,也是张兵志32年如一日的行动,中国研制的63A式水陆坦克,水中时速只有14公里,难以满足作战需求。张兵志这位“神奇老兵”带领团队,提出“滑水型”两栖车辆新思路,坦克由“排水型”向“滑水型”的转变,使这个笨重的“铁家伙”犹如一艘船轻盈滑行,速度翻了近一倍。

  张兵志:提高两栖车辆水上航速的奥妙,就是找到一个支点,在水上要像船,利用船的水动力特性优势,到了陆上要像车,对复杂地形适应性好,把车与船的结构特性结合为一体,就找到了解决速度问题的突破口。

  (中国北京·装甲兵某研究所)

  在研究所车库里有几十辆各种型号的两栖、重型、轻型和空降坦克、装甲车。它们有的是张志兵主导完成的中国第二代、第三代坦克、装甲车,也有的曾驰骋沙场,立下战功,如今光荣地成了收藏品。

  张兵志:这是我们国家最原型的第一代59式坦克,这就是苏联的T34坦克,二战时期的名车。这就是美国的M113装甲输送车,它开创了装甲运兵车的先河。

  张兵志介绍,中国装甲兵发展是从缴获战利品起步的。早在1949年的阅兵式上,一百多辆缴获的日式、美式坦克和装甲汽车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1950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部成立,随后第一代59式坦克、第二代69式坦克相继列装部队。但是到了80年代初,当世界各大军事强国纷纷推出第三代主战坦克时,中国装甲装备还停滞在第二代的水平。

  张兵志: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兵,就是许光达大将,装甲兵的第一任司令员的名言。

  努力把过去被耽误的十年抢回来。也正是在那时,从北京工业学院毕业的张兵志,进入装甲兵某研究所。早在1974年参军,他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用三年时间通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还偶尔看到了一本手抄本小说,从此在心里播下一颗科研梦的种子。

  张兵志:我也不记得从什么渠道,一个手抄本,传到了连队里,叫《第二次握手》。

  《第二次握手》是中国伤痕文学的经典代表作,作者是湖南作家张扬,小说描述了三个科学家之间的爱情纠葛,知识分子与时代和国家共命运,融合爱国主义,3位男女主角,不管命运如何坎坷,都献身于国家科研事业,并成为知名科学家,有深刻的历史感和强烈的启蒙精神。

  张兵志:爱情的故事只是一种故事串起来了,但是,真正的吸引还是科学家。

  迷上科研的张兵志,自学考上了当时的北京工业学院,学的是履带式车辆专业。1982年,他如愿进入装甲兵某研究所,从此,实现了与坦克装甲车辆的握手,这一次握手,他整整32年都没有再松开。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港媒:中国需警惕俄罗斯侵略 应该与德国结盟(图)
下一篇:美军机为躲俄战机硬闯瑞典 网民嘲笑:欺软怕硬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