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环球军事

美媒:中日东海争端或引爆热战 钓岛被炸沉(组图)

www.sinoca.com 2013-12-04  环球网


  第二阶段:暗中升级战争

  虽然日本军方自称自卫队,但却配备有相当先进的战机。数十年来,日本已经建成了亚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中国投入巨资追赶部分美日军备,但日本拥有更好的舰艇及飞机。受美日安保条约限制,一旦日本受到攻击,美国就会保护日本,但发生在东海的事件是否满足这一标准,学者对此意见不一。日本和美国都已厌战争,希望局势降温。

  资料图:中国海军潜艇编队出击。

  短暂空战后的宁静是有欺骗性的。中国作为地区霸主,渴望证明自己,但解放军不愿轻举妄动,以免在战争中失利,失去钓鱼岛。因此,其采取了另外一种战术,即便是双方外交官员正在讨论如何缓和紧张局势。中国潜艇——静音效果好的柴电潜艇,在浅水区活动时很难被发现——开始布雷。虽然空中布雷更容易,但中国没有空中优势,其希望封锁钓鱼岛,使日本舰艇无法靠近。此举将使美日战舰无法靠近钓鱼岛,而这又是中国军队登陆钓鱼岛的必要条件。而且,这也通过限制海军雷达,牵制了美日空中活动。(更不用说在未来空战中营救跳伞飞行员。飞行员在被捕后,就会成为中国的外交谈判筹码。)

  中国不缺水雷。美报告称解放军海军拥有50000多枚水雷,包括“30多种型号的水雷,如触发水雷、磁性水雷,感音水雷、水压水雷、混合感应水雷、遥控水雷、火箭上浮水雷、自航水雷等”。其中智能化最高的水雷对中国而言最有用。它们能够通过预编程的方式上升并攻击特定声波与磁场特征的舰艇。水雷还可以被远程激活。中国能够在水道沿线部署这种水雷,然后等候政府发布命令——公开警告东海各方禁止进入相关海域。

  美国擅长侦测潜艇。当美国发现中国潜艇在美国航母战斗群将会活动的范围内布水雷时,开始试图迫使中国潜艇浮出水面。在水下的潜艇较量中,美国胜出。中国潜艇试图逃跑、隐藏,最终所有艇员丧命大海。

  在愤怒中,想保住颜面的中国激活了水雷。事到如今,如果再选择撤退,中国就会颜面无存。爆炸的水雷触发了战争的死亡漩涡。舰艇爆炸,大火和海洋带走了无数舰员的性命。台湾和日本呼吁利用利用空袭和巡逻导弹打击中国军队。华盛顿暗示中国方面酝酿着可怕的作战计划:中国军方很清楚一旦获得足够的准备时间,美国和日本军方就能够打胜仗,而且中国军方也清楚自己会吃败仗,所以其有理由考虑展开先发制人的攻击。

  第三阶段:导弹攻击

  虽然战争的结症依旧集中在无人居住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但战斗却在向外蔓延。钓鱼岛空域的主导权,由导弹——而非飞机——决定。一开始,中国大陆展开了一轮无人机攻击。“哈比”(harpy)无人机从卡车及舰艇上起飞,飞行300英里,攻击敌方地对空防御系统雷达。“哈比”无人机由以色列建造,于2004年对华出口,可携带4.5磅炸弹。解放军能利用“哈比”无人机针对雷达系统发动自杀袭击。

  美日同盟做好了夺取钓鱼岛空中优势的准备,不久之后就针对中国雷达及防空系统展开攻击。美日同盟出动了潜射“战斧”导弹和B-2隐形轰炸机,并利用B-52轰炸机发射远程“超视距”导弹。中国转移了机动雷达系统,并使之保持关机状态,以免被美日发现。F-22战机也飞上天空,时刻准备着加入战斗。不过,F-22战机始终未曾参战。

  资料图:解放军中程弹道导弹系统。

  最终,中国拿出了其最后一张王牌——大量战区导弹。这些战区导弹是陆基常规弹道及巡航导弹,射程远达3500英里。这些导弹瞄准固定目标——日本空军基地与海军站,以及美国空军和海军陆战队基地。中国针对这些目标发射了数百枚导弹,摧毁了美日导弹防御系统,破坏飞机跑道,炸毁了兵营。在海上活动的美日海军也成为中国导弹攻击的目标。从陆地或潜艇中发射的高超音速导弹瞄准了美国战舰和日本舰艇。时至此刻,这场战争给美国带来的教训是显而易见的:美军越靠近中国海岸,中国军方就能够给美国制造越多的麻烦。

  美国海军力量撤退,美军开始更多的使用超视距武器系统。战争最终以僵局结束。不过,战争双方的核心问题——谁是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所有者——却有了答案:这些岛屿已经在战火中不复存在。

  资料图:歼-10战机空中加油。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菲律宾姐妹:感谢中国海军救助 愿赴中国献舞(图)
下一篇:美拒绝日3项关键要求 称不给习近平主席添麻烦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