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环球军事

亲历越战者回忆:无论何名义 战争的底色都是死亡

www.sinoca.com 2013-08-09  读书报


  读书报:您两次走上战场,战争背景各不相同,心情也不一样,能谈谈您对越南的印象吗?

  徐怀中:在越南南方四个多月,留下太多太多美好的记忆。在我看来,越南战争和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有根本的不同。现在我们到处都在讲非对称战争,发现了一个新名词,越南南方抗击美国不就是典型的非对称战争吗?交战双方支援能力差距太大根本不成比例,那么这个差距也就并不说明什么问题。说明问题的是什么呢?是越南人的加重脚踏车,是绑在车座和车把上的两根木棒棒。直到越战结束,美国的补给物资还在码头堆放如山,而越南人前期多是靠脚踏车驼运大米,来支撑看这一场战争。

  而1979年中越两国兵戎相见,这一页历史插曲过于沉重,从认识可以讲得清楚,从感情上翻过去这一页不是那么容易。在战争生活中,我不仅看到毁灭和绝望,也看到希望和光明,看到人性永不泯灭的光辉。我到南线收容所访问越南女俘。炮火停息没几天,越南女孩子已经在向中方小卫生员递纸条了:“我觉得你的性格特别好,你可以写纸条给我吗?”她全然忘记不久前她们如何报名参加青年冲锋队,又如何争先恐后领取武器,誓与“北寇”战斗到底。

  一部战争史,往往讲不清楚究竟是因为什么,两国或是多国之间妄动干戈。天下兴亡系于一身的最高决策者们,既或多么伟大英明,也不免在这里留下败笔。所幸的是,人们世世代代经历多了,也便习惯了忘记仇恨,越过种种有形无形的警戒线走到一起来,彼此给予同情,给予友善,给予相助。而那个越南女俘,更是可以不顾一切,把寄托了她无限遐想的一张小纸条递过去了。她是何等痴心,纯粹凭感情行事,而不受任何观念的束缚与驱使,一往无前,又义无反顾,仅凭一缕倾慕之情,就足以抵消了国家战争动员令。人的“纯粹”感情属于天性,不是任何战争力量所能阻隔所能改变得了的。

  《底色》的写法,融小说、散文、通讯、政论于一体,同时又显示出作家长期的知识储备、文化修养和战争思考的底蕴。同时,徐怀中也在不断地反思,“我不能不承认,自己并没有真正感知这一场战争,并没有真正感知越南南方。作为一名战地记者,我缺少内心情感的充分投入,我太麻木,太冷漠,我太轻松愉快了。”

  读书报:在阅读上需要不断变化思维,主要是因为时间的表述。比如第一段谈到越南同志向我们泄密,说明天几点几点有B-52轰炸,注意防空。第二段就写“莫斯科和北京的通报又是怎么来的呢?直到不久前,读美国驻越军援总司令威斯特摩兰将军的回忆录《一个军人的报告》,意外从一处细节找到了答案。”作品不单纯是往事的回忆,还加入了今天的分析和判断。这样的表达,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写作难度?您是怎么处理的?对于目前呈现出来的这种方式,您满意吗?

  徐怀中:我确定用非虚构形式呈现,要做到观察高度真实、客观、公正,强调作者的亲历性;又要宏观上展现更开阔,揭示冷战的复杂多变与诡异。于是形成了这样的格局,既有一条时间顺序线索,又力争打破呆板的回忆,尽可能适应叙事的需要。现在看还应该写得更活脱灵动一些。有关冷战与大国关系的议论部分还应该更加鲜明犀利,进一步强化思辩意义。

  读书报:作品中也提到澳大利亚记者贝却敌,在越南待了十多年,以第一手新闻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加拿大广播公司驻远东记者迈克尔·麦克利尔《越战10000天》也在越南待了十年。同样是战地记者,那个时候您了解到这些信息,对自己有没有冲击?

  徐怀中:当时并不了解详情,以后读他们有关报道,特别是麦克利尔《越战10000天》,非常钦佩,为他们那种职业精神所感动。我们与西方记者不同,我们只能集中时间做战地采访。他们是从始至终跟踪越战,追求历史观察,着重从战争各方领导层的决策谋篇加以宏观把握。资讯翔实非常准确,对势态发展有透彻的了解,这是我们做不到的。

  后来我看报道,知道美国记者在前线以身殉职的有135名,多数是摄影记者。全世界战地摄影家,国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到头来却总是不可避免地相聚在同一个陌生的故乡。相比他们而言,我们就是幸存者。

  读书报:最让我感动的是您的反思。你在作品中却坦承:“我不能不承认,自己并没有真正感知这一场战争,并没有真正感知越南南方。作为一名战地记者,我缺少内心情感的充分投入,我太麻木,太冷漠,我太轻松愉快了。”反思自己“麻木”的原因是什么?

  徐怀中:根本上讲,还是有做客思想,毕竟战争是在人家国土上打,真情投入不能与越方人员相比。在我们之前,八一电影厂黄宗江他们走过胡志明小道,行军九个月才到南方。我们小组去的时候,已经和金边打通了关系,不必由北方南下走胡志明小道,而是直接从金边潜入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总部。正因“胡志明小道”我没有亲历生活,是间接采访,感同身受差欠一层,导致顺流而下的描写,我一直感到很愧疚,所好的是及时改正了。这场战争一开始就知道战后还能留下什么,越南政府答应女志愿者,战争结束后会有一份工作,战后她们什么也没有得到,“胡志明小道”作为一个无法仿制的战争品牌保留了下来,而留给十多万女志愿者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难和悲惨。

  读书报:一方面,您对于当年女志愿者的描写笔墨不多,另一方面,在后来借助凤凰卫视的采访,关注女志愿者回家后的生存状况,隐忍、克制,充满深切的关怀。对于在越南的日子,您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会不会写一部《阮氏定传记》?

  徐怀中:按照两国协议规定,我们出访已近结束时间,也只能如此了。阮氏定接触不多,我后来提出采访,越方没有同意,

  徐怀中很喜欢卡帕的作品。《底色》中刊出卡帕在越南触雷身亡前所拍照片《卡帕眼中最后的世界》,背景上魅影重重,给人的感觉是随时可能听见枪响,世界永无宁日。徐怀中说,卡帕的镜头纵深之大,大到无限。他摄取到的是人类战争的底色,留给世界的是一系列人的生命雕塑。以《底色》命名,是徐怀中对于这个世界发出的一份独特“警告”。

  读书报:当年越共内部出现的“亲华、亲苏之争”,在书中写到由阮志清之死引出的质疑,是想表达您的什么观点?

  徐怀中:我采访过阮志清,印象很深,他像一团火,极端热情,两只眼睛穿透力很强,好像能洞悉你的一切。当时他说了让我们非常吃惊的、同情中国的一段话。访问他之后,我没有做记录,机密性太高,害怕丢失了,后来我凭记忆写出他的话,再三跟同去越南的战友核对过。中苏之争直接影响到越战的实际进程,并影响到中越两个社会主义毗邻国家关系的历史走向。通过阮志清之死,读者对冷战中中苏越关系会有一个全面的感性了解。《底色》最后部分写到“亚非作家会议”,也是中苏之争激烈一幕,双方都在力争所谓世界革命领导地位。正值文革中,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亿万中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毫不怀疑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革命中心。

  读书报:战争中的爱情、友情,萍水相逢中对幺女的保护,都特别令人感动。看到这里时我想,亲历过战争,记录了这么多珍贵的资料,您没有想过写小说吗?您提到,愿意把《西线轶事》及其姊妹篇《阮氏丁香》看作是《底色》的下部,那么为什么上部不延用小说的文体?是因为材料已足够翔实,事实比虚构更精彩?

  徐怀中:因为有当时的日记,素材足够翔实,记忆仍很鲜活,如实记录下这段战地经历,作为我戎马半生的一行手模足印,比虚构一部小说更为亲切,也更有意义。这本书可能有种种不足,但是我决心要真实出一个样子来宁可失之于呆板拙笨,也不要让人感觉有虚假之处,经不起推敲。

  读书报:《底色》的书名,我理解为战争的“底色”,您能谈谈“底色”的用意吗?

  徐怀中:没有什么深义,我无非发出一个警告,战争,无论是以任何名义启动这一部历史的永动机,它的“底色”不会有任何区别,那就是死亡,是残酷,是灭绝。卡帕的摄影作品,被誉为“战地摄影不朽之作”,他总是擅于捕捉战争中稍纵即逝的动感形象,将人在生死交替的一瞬之间定格为永恒。他希望出现在他镜头下的种种惨剧,不至于无休止上演。我很悲观,卡帕的一番苦心恐怕也只能是付诸东流。卡帕的挚友唐·麦库里所说:我不再生活在幻影中,人类只能一直遭受苦难,直到时间尽头。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真相:日本的出云号与旭日旗是不是军国主义象征
下一篇:得知女友劈腿 着急的他竟毁掉一艘美国核潜艇(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