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配图:歼-31进行试飞。
2012年10月31日,歼-31“鹘鹰”战斗机在万众瞩目中首飞成功,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终于在世人的关注下扔掉了“靠仿造俄罗斯苏霍伊战机而生存”的帽子。而随着歼-15舰载战斗机在“辽宁”号航母上完成起降,人们再一次将溢美之词给予了沈飞。可能有很多人会期待“鹘鹰”战斗机的早日服役,但让人失望的是,也许“鹘鹰”战斗机永远不会出现在中国军队的装备序列里,因为歼-31“鹘鹰”战斗机并没有被国家立项,换言之,这是沈飞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企业项目,类似于FC-1“枭龙”外贸战斗机,国家没有立项,也没有投资,自然也没有必然性去采购,而所有的市场风险将由沈飞和中航自己承担。
根据601所(沈阳飞机研究所)李天院士的个人传记《情志蓝天:记航空气动专家李天》所述,鹘鹰战斗机的来历被解释得一清二楚。“……2007 年10月底,总装备部正式发文宣布611所(成都飞机研究所)的方案胜出,并以611所为主,601所参加,共同组成国家队进行新一代战机(歼-20战斗机)的联合研制”。
李天院士在传记中称:“……当时所领导考虑不能由此就停止对新机的研究工作,考虑所未来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锻炼队伍和培养人才必须下决心掌握新技术。所里决定自筹资金开发一个新的项目(AMF“鹘鹰”战斗机)……李天全面负责技术工作”。
原文配图:歼-31“鹘鹰”战斗机。
实际上,企业自筹资金研制战斗机正在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一个常见现象,除了“鹘鹰”和“枭龙”战斗机之外,L-15高级教练机也是企业自筹资金研制的,目前,成飞也在自筹资金研制一种新型出口多用途战斗机。这些都说明,中国航空企业的资金实力已经非常雄厚。
除了歼-20、运-20、直-20和新型隐身轰炸机等这类“天字一号”国家立项的工程之外,中国航空工业正在利用自身的资金实力来推进武器装备的研发工作,这是几十年前所不可想象的。
即使没有国家投资,601也决定自担风险,自筹资金进行下一代战机的研制。而这个考虑得到了中航工业总部的大力支持,一方面,这事关中航工业航空产品发展的大战略,涉及到未来几十年中国军用航空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另一方面,促进内部各航空研究所产品的竞争才是良性发展的道路。事实证明,中航工业做出这样一个决策,是多么适当和智慧。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使这种“计划外”的项目投资成为可能,在以往,由于国力有限,能够挤出资金保证已立项的项目已经颇为不易了,更不用说“编制外”项目了。战斗机,尤其是四代战机研制费用极高,美国研制F22和F35的经费都是动辄数百亿美元的天价,没有庞大的资金支持,光凭 601的决心,恐怕挡了裤头都凑不齐一个零头。
而中国目前强大的国力,则提供了这种可能,中航工业通过这些年的资产运作,积累了大量资金为601的项目,提供了资金保证。可以说,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玩不起四代机的,这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航空工业的强大。
2007年10月底,总装备部正式发文宣布611所的方案获胜,并以611所为主,601所参加,共同组成'国家队'进行联合研制新一代飞机。 611方案就是现在的歼-20,即所谓的718工程。而601的方案就是“三面翼F-22”方案,出局的原因就是601的这个方案实在是太诡异,涉及的面太广,指标要求太高,发动机提供不了足够的动力。
601所的四代机方案采用了与F-22战斗机类似的气动布局,但为了提高过失速机动能力,采用了三面翼结构,但庞大的机体没有足够的动力支持,让601所方案很快被否决。
“鹘鹰”战斗机最初被命名为AMF战斗机,即先进多用途战斗机的英文缩写,后来被中航工业命名为“310工程”,外界称其为歼-31,实际上是媒体的一种误称,这是一个完全面向出口的外贸四代机项目,也是世界第一种中型双发四代机。
原文配图:“鹘鹰”战斗机。
原文配图:歼-31“鹘鹰”战斗机。
原文配图:“鹘鹰”战斗机。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