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5月1日文章 原题:龙象游戏,边境争端中国应更自信 摘编如下: 最近,朝鲜半岛风波平息,中印争端边境又发生紧张局势。4月15日,印度方面宣称,中国士兵“越过实际控制线入侵印度”并搭起帐篷,印度军方随即也在附近搭帐篷,双方形成特有的“帐篷对峙”局面。4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边防部队没有越过实际控制线一步。印度外交秘书兰詹• 马塔伊召见了中国驻印大使,表示希望立即解决问题,中国军队必须从当前的扎营点撤退。印度军方已从附近军区调集一个步兵团到拉达克地区,向中国施压。
陆上游戏规则与海上争端既有相同也有差别
藏南领土争端起源于历史上的麦克马洪线,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余公里,分西、中、东三段,在每一段都有争议地区。此次“帐篷对峙”发生在西段争议区,即阿克赛钦地区周边,战略价值最高。
中印军事对峙已久,并曾于1962年爆发战争,此次局势紧张的原因,看似双方对实际控制区的理解不同。1962年中国军队获胜后于11月退兵回到1959年实际控制线以内,后撤20公里不仅为了缓和局势主动求和,也在战略上造成适合于我军后勤的有益缓冲地带。鉴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区的特殊环境,包括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严重影响着军队作战行动,当年中方的后勤补给难度比印方大得多。保留在战略上有利的缓冲地带日后解决,而不是把易攻难守的争议地域全部占领是当时的合理选择。
1963年中国撤军之后,双方的仇怨和争端并未消失。对尸体堆成掩体仍然记忆犹新的印度军方念念不忘,一旦再战一定谋求雪耻复仇,积极加强战备,发展武器装备,改进军队编制,增加军事设施和公路机场建设,希望以武力为后盾迫使中国承认久占的既成事实,并不断强调对中方控制地区的主权要求。而近年来中国也没闲着,为了保证已有控制区的安全,通过西部地区以及靠近边境的公路和铁路、机场建设加强战备和训练,防范印度发起攻击的同时力争在武备上保持优势。可以说双方都在争夺战略态势的优势。
由于边境未定,两国军队驻地防区之间保持了一定的安全距离,巡逻的时候也存在“灰色地带”,控制线也不是双方精确划定首肯的,军人偶尔发生穿越令对方紧张的“控制线”间隙地带不是没有可能。尽管中印双方已经建立了外交磋商机制,但边境的模糊形势成为引起紧张的直接原因。比如一个营地的周边会有一定的范围是对方避免进入的安全距离,但是己方军人以营地为中心的辐射范围应该有多大活动自由则是另一个问题,地形、火力支援范围、习惯巡逻范围、比较熟悉的区域、上级约束区域等都是影响因素。
中印是亚洲大国,军事大国和核大国,不宜轻易开战,双方多年来保持了应有的克制。外交磋商和军事对峙的框架一直延续着。外交上,自2003年以来双方已经进行了超过十五次的边界问题会谈,可谓旷日持久,而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才是外交谈判最重要的后盾和筹码。除了可投入的军事力量强弱对比,在边地战略态势的优劣对比也非常重要。从黄岩礁到钓鱼岛,中国正在海上努力摸索不必开战而占到便宜甚至改变实际掌控形势的战略战术,而且收到了明显成效和经验。
不用武力开战而收回失地只能靠外交谈判,而外交谈判是艰苦而复杂的,往往长期进行。历史上因为领土问题谈判多年头发都白了的外交官也大有人在。武力是外交的后盾和筹码,军事上占优的一方能够以最大战略优势迫使对方以“城下之盟”的方式就范,向自己做出最大让步还是最合算的。因此在谈判最终达成协议之前,在军事上绝不可以轻易放弃任何一个能拿到手的战略筹码,不轻易放弃任何一寸可以实际掌控的土地,力争尽可能的渗透得势。
紧张的原因和发展走向
中印双方都在加强山地部队及其作战演练,印度人认识到发展山地炮兵和陆军航空兵直升机部队的重要性,中国也通过交通和机场建设改善翻越喜马拉雅山的不利条件,印度人前些年还指责中国在某些地段岩石上喷漆画界,多年来印度无论核武器还是海陆空的演练,都是以中国为假想敌,印度部署超音速巡航导弹, 中国近期在新疆部署新的防空导弹,这些战略努力有目共睹,长期惯性容易触及底线再消释。讨论到底是否谁负有越线责任没有意义。
中国也应该对印度予以适度“敲打”,因为印度长期支持“藏独”,在前一段时间参与南海争端,和越南合作开发南海石油,还要东进南海牵制中国,还大炒中国在印度洋的“珍珠链”战略,这已经伤害了中国的利益,中国需要以陆上紧张的形式教训印度,如果搞得大一点还可以迫使印度在战略上回到内线防御,防患于未然地牵制一下印度的精力对中国外交是有帮助的。
此次很有可能是印度选择“吃瘪”,因为中国在局部已经占优。印度外交部常务秘书马塔伊(Ranjan Mathai)上周曾向中国驻印大使递交了一份抗议书。该部发言人阿克巴鲁丁(Syed Akbaruddin)表示,这个问题源于对“边界准确走向”存有歧义。这说明印度外交部尽量低调处理该事件,称它“不能涉及到印中关系全局”。
作为中国而言,运用更自信姿态应对争端,东海争端正在出现转机,但也不宜同时两线紧张,那样正中美国日本设法挑拨中国周边国际关系的“遏制”策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任后访问东南亚南亚,倡导“价值观同盟”和海上“自由与繁荣之弧”。日本和越南一直在拉印度参与南海争端与资源开发。中国的周边争端从南亚到南海,再到东海形成断断续续的长线,适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地各个击破,但不适合“遍地开花”。应该说转移视线的作用是没有的,也不能给与美日插手兴风作浪的机会。
从长期来看,中国和印度的地缘政治博弈还将继续下去,除了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外,为了应对藏南争端和印度洋竞争,中国可以打的牌还有很多,比如控制发源于中国境内的南亚水资源,通过加强在印度洋的战略存在,和南亚各国加强关系,对印度形成海陆两线牵制的状态。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