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日本陆军部曾于1940年让第六师团的老兵写了一系列回忆文章,并把这些手写的回忆稿装订成册,命名为《第六师团转战实话》,收藏在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我们这位朋友意外地发现了这份资料。
在步兵第13联队的回忆录中,竟然有关于1938年4月24日进攻和县的详细记载。上等兵东齐明在《和县含山巢县占领》一文中回忆道:
“攻占首都南京城之后,在芜湖养精蓄锐的我军部队,接到期待已久的新作战命令,于昭和13年4月23日离开滞留了将近5个多月的警备地芜湖。在与江上舰艇的紧密合作下,成功实现敌前渡江,于24日黄昏占领了芜湖西北的和县。道路被尽数挖断,车辆部队通过之苦实不一般。”
“进入和县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女战士战死的景象。她的年纪约有二十二三岁的样子,袖章上写有‘中国女童军’的字样。据说她是拿着枪勇敢地作战到最后一刻,蒋政权煽动错误的抗日热潮,让如此柔弱的女子走上前线,这种非人道的行为是何等地令人憎恨。”
这本《第六师团转战实话》中,除了日军官兵们的回忆外,每次战斗都附有手绘的地图,详细标明了行军路线和每次战斗的伤亡情况。在这次进攻和县的战斗中,一个名叫“增田利”的日军上等兵负伤。
详细的文字以及图示,和我们之前所梳理的信息完全相符。虽然东齐明在回忆中没有提到“成本华”的名字,但是,比对画报中图片注释的信息――“和县城门上抓到的唯一敌军士兵、女俘虏成本华”,可以推定,东齐明所提到的女战士,就是照片中的成本华。
从东齐明的回忆中,我们了解到几个关键信息:1938年4月24日当天,日军占领和县,并非“无血占领”,他们遇到了中国军队的抵抗;东齐明看到成本华时,她已经被杀害。
让人有些不解的是,身为第六师团上等兵的东齐明极有可能亲身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目睹或参与过更残酷、更血腥的杀戮。他为何对一场小战斗中的这个女游击队员印象如此深刻?
对此,黄明忠深有同感。闲暇之余,他经常翻阅收藏的日本画报,在他的印象中,成本华的那张正面照片是刊登次数最多、时间跨度最大的。
他收藏的《日本的战历》由日本每日新闻社出版,昭和42年(1967年)4月5日再次刊登了成本华的这张照片。昭和54年(1979年)的8月25日,另一本同样由该社出版发行的《日本的战史-日中战史2》画报中,“庐州攻击 坂井支队”一版,第三次刊登了同一照片。
《日本的战历》中的图片注释如此评价道:“昭和13年4月,在中国战场上俘获的中国军队女战士成本华,24岁,对于我军的刑讯,她始终面露微笑毫无惧色,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国家。”
黄明忠觉得,日本画报反复刊登成本华的这张正面照片,说明“他们对对手的英雄也同样是崇敬的”。
这一想法和樊建川不谋而合。他认为,这些日文的注释,字里行间透着对成本华的敬意,这是日军“对可敬对手的尊敬”。
无愧列祖列宗
我们终于找到了成本华。更准确地说,这可能是目前最接近真相的还原。
采访樊建川时,他比着大拇指说,特别希望有一天,在成本华牺牲的地方,能够竖起一座“几十米高的塑像”。后来我们获知,当地政府不谋而合地已在酝酿此事。
今天,位于和县西梁山的革命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着成本华的照片和事迹。红色的背景墙上,尽管只有两张图片和一段简短的文字介绍,但每天仍有三三两两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在此纪念这位一度被遗忘的抗日女兵。
对于成姓家族来说,他们所能做的就是,把成本华列入祠堂。对于家族的女性,这是最高的荣耀和待遇。
2012年12月25日下午,和县目前成姓辈分最高的成乃福带着族人,手捧成本华被俘时的那幅正面照片,把她迎进了宗族的安息堂。
安息堂距县城五六公里,坐落在一片空旷的田野上,黑白相间的徽式建筑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孤单。接连腾空的爆竹打破了黄昏的宁静,空气中弥漫着纸钱燃烧的味道。
就在人们低头冥思时,地面上卷起一阵阵旋风。在漫天飞舞的纸灰中,成乃福悄悄地碰了碰一个族人的肩膀,压低了声说:“按照祖辈传下来的说法,祭拜的时候有旋风,说明祖宗的在天之灵已经感应到我们了。”
这一刻,距成本华英勇就义将近75年。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