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中国056护卫舰下水瞬间。
3月12日,我国新型护卫舰首舰蚌埠舰在舟山军港正式加入海军战斗序列,标志着中国海军基地防御兵力的升级换代正式拉开。被誉为新一代 “海上轻骑”的这型护卫舰有什么特点?采用了哪些先进技术?在国际上处于一个什么水平?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该型舰的主要监造者、海装某军事代表室总代表孙明,为我们解读新型护卫舰的精彩亮点。
配置齐全,综合管理系统性能先进
孙明认为,国产新型护卫舰总体上呈现三个显著特征。
一是吨位小,设备密集。该型舰在护卫舰的“家族”中属于体重偏轻。虽然较轻,但驱护舰的“五大常规系统”一个不少,特别是在作战系统上配置较全,有的设备是在满足基本功能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简化。比如,作战指挥室的显控台,采取了标准机柜,减少了空间。通过研发多种功能软件,在硬件上实现不同功能切换,使得舱内看起来更加严整,在国产护卫舰中处于先进地位。“此外,大家通过电视和图片也看到了这型舰的外形,舰上飞行甲板具有直升机的起降功能,但没有设立直升机库,腾出的空间主要是布置导弹武器系统,一旦需要直升机,可以向岸基召唤。”孙明说。
二是舰员少,自动化程度较高。与建国初期我国引进前苏联技术图纸生产的火炮鱼雷护卫舰相比较,两者的吨位、几何长度差不多,但在舰员配置上却只有之前的三分之一。许多设备,比如卫星无线电导航设备,通过优化设计实现了综合集成。“机舱,过去需要好几个人值班,现在实现了无人值守。”孙明告诉记者。
此外,该舰在海军水面舰艇上装备了“综合管理系统”,把电力、损管、保障等平台信息“打包”,通过网络实现集中控制、集中管理,这一系统技术上比较先进,进一步减少了人员,提高了效率。
资料图:2月25日下午,海军司令员吴胜利视察海军新型护卫舰首舰582舰。
三是批量较大、多厂建造。“根据计划,该型舰将来可能是我国战斗舰艇中建造数量比较多的一型军舰,由国内多个专业性比较强的船厂同时承建,这在国产护卫舰历史也是第一次。”孙明说。
“深V”船型,电磁兼容和隐身性能突出
从总体上说,该型舰借鉴了上一代驱护舰一些成熟的设备和技术,“但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之路。”孙明告诉记者。
比如它的船型设计采用的是深“”船型,这种船型通常被1000吨以下的舰船采用,国内战斗舰艇是首次采用,优点是具备较好的快速性和适航性,能在8级海况下安全航行。
此外,该型舰布置了舰炮、舰空导弹等武器发射装置,配置各类雷达、电子对抗、通信、导航天线共几十副,电磁环境复杂恶劣。承研承制单位联合开展了电磁兼容数学模型仿真计算和缩尺船模试验研究,通过采取多种技术措施优化全舰雷达、导航等装备天线及设备的布置,首舰的系泊、航行试验验证了全舰电子武备的兼容有效性。
和中国海军其他新型驱护舰相比,这型舰在隐身方面并没有采用太多的新技术,主要考虑它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在近海执行任务,但是在隐身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借鉴和运用了驱护舰成熟的雷达波隐身成果,主船体和上层建筑外形采用了倾斜外板的隐身设计。针对机械噪声源,柴油发电机组采用浮筏隔振装置,铺设隔震地砖等声隐身隔震技术,较大地降低本舰的机械噪声,有效控制水下辐射噪声强度和提高了执行反潜任务的能力。
“螺蛳壳”里打造出来的“样板舰、标杆舰”
该型舰装备的电子武备及机电设备,大部分采用驱护舰的定型设备,尺寸较大,重量较重,所需舱容较大,隐身性的要求和深V船型特点,也给总体布置带来了困难。“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建造这型舰就犹如螺蛳壳里做道场,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孙明笑着解释。
据介绍,船厂为了掌握铝合金材料加工制造技术,自筹资金建造专用车间,添置设备,并建造同等的模拟分段,培训员工,检验相关工艺技术,确保了铝合金分段制造的顺利推进。
围绕把首舰打造成“样板舰、标杆舰”的目标,军事代表室联合承制单位开展了7大类23项关键技术攻关,包括总段吊装、精度控制等制造工艺研究,实施区域造船,大力推进船体、管系、电装、涂装等各专业全面的三维建模和优化。全面推行“精度造船”,通过运用先进测量手段和计算机模拟搭载技术,推行单元模块、舾装技术的应用,确保了新型战舰的按期高质量交货。
由于该型舰批量大,军方采用了多个工厂同时开建的办法,以确保建造的速度。同样的一份设计图纸,因为各个厂家对图纸的深化理解不同,采取的工艺也不同,很容易造成五花八门的局面。虽然不会有大的出入,但还是会给部队使用带来一些不小的影响。那么,如何保证各个工厂能造出“一个模子”产品?
孙明介绍说,在该型舰的建造过程中,海装机关牵头围绕“建造一致性”进行了课题研究,军代表室结合建造首舰开展了“建造一致性”工艺研究,以型号首舰技术状态为“样板”,将技术状态控制落实到施工设计图样和技术文件中,并且将首舰作为“样板舰”给各个厂家提供样本,“这样能保证各个工厂的产品基本一致。”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