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岁月
黄埔军校里,女子穿上了军装,与男兵一样开始正规训练。虽然苦,但大家内心都很强大
“男女都要剪成一样的头,一开始,有娇娇小姐受不了,也有人暗暗流泪的,但很快就习惯了,只要你明白自己为什么来的,就不觉得辛苦。”钟妙芳说出了女兵们的心声。很快,女兵们投入到艰苦的训练中。
每天上午是军事训练课,下午则是文化课,晚上还要夜行军,每个人的小腿上都要绑沙袋,每人发一双草鞋。“那时还年轻,也不觉得辛苦。”黄添说,在军校期间唯一一件让她难过的事情是收到哥哥报丧的信:68岁的父亲去世了。身在军营的她无法送父亲最后一程。
晚上站岗是女生最难过的一关。两个女生一班,拿着步枪,站两个小时,必要的时候可以开枪,荒山野岭,乌天黑地,需要十分谨慎。
李润卿记得,刚到西安时,因为没有地方安插,她们被送到西安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四团。在西安只过了一晚,她们又一起转到凤翔县,一两个星期后,大家领到军装、军帽,正式成为黄埔学生。
李润卿选择了步科,“因为家乡都给日本鬼子占了,想参加步科学些作战技术,大家士气都很旺,最希望去前线打日本鬼子”。
李润卿回忆,女兵们上课和居住都在一个残破的孔庙里,三面没有墙,大家都挤睡在有墙的一边,半截墙坏了也没人修理,风一吹雪花就落在身上,底下就是很湿的泥巴地。因为那段岁月,她们几乎都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
夏天她们有两件单衣,冬天穿棉衣棉裤,一年发一次。“每月发两三块钱,只够买点草纸,这还是好的时候,轰炸厉害的时候,就什么都没有”。
“但是有志气的女青年都说,等日本鬼子投降了我们再结婚,再找出路。那时候我也就20多岁。”李润卿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虽然苦,但大家内心都很强大。
战火纷飞
黄埔女兵虽然人数不多,但在战场上从不退缩,她们中的不少人,后来成为不朽英烈
据黄埔军校同学会提供的资料,曾宪植、危拱之、张瑞华、游曦等黄埔女兵参加了广州起义、海陆丰起义,有的还参加了红军长征。抗日英雄赵一曼毕业于武汉分校,是黄埔最早的女兵。
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的几位女兵尽管没有经历过轰轰烈烈的战役,然而,她们在战火纷飞中见证的历史,同样值得后人记述。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面对记者,92岁的黄添唱起了军校时耳熟能详的歌曲。
钟妙芳记得,离开广州往北走时像逃难一样,坐的是装煤的露天火车,一个口盅既用来吃饭,也用来大小便和当脸盆,走了几天才到韶关坪石,然后往连县,最后才到吉安、于都。
战时的不易,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转化成一个个场景,慢慢呈现。“饿了、渴了、脸脏了,就把冰砸开,吮着冰块解渴,用冰块在脸上抹抹就算洗脸。”
李润卿介绍,潼关是日本鬼子重点封锁的地方,整天用炮轰,内地的东西运不到西安,没得吃但照样还要出操、夜行军,“那时候训练得身体好,没有什么人生病。”
密集的轰炸中,李润卿失去了很多同学,自己也好几次差点被炸死,而让她记忆最深的是一次大轰炸。“有100多架飞机在西安上空盘旋,侦察机打头阵,轰炸机在后面,看到人多就炸,人少就用机关枪扫射。”李润卿和另一个同学躲在战壕里,飞机扔下的炸弹刚好在旁边,轰隆一声,两个人都被炸飞的泥土掩埋住。“我们都以为自己死了。”李润卿说,轰炸结束后部队检查人数时发现少了两个,找了很久才找到她们,那时鼻子都出不了气了。
抗战结束,很多女兵回家后发现,家里的房子、父母都不在了。
归于平静
几位黄埔老兵终于在晚年过上了平静、安稳的生活,巧合的是,四位老人后来都成为教师。
许桂兰1951年―1976年在广州市惠福西路第二小学任教;钟妙芳1951年―1980年在白云小学当老师;黄添则在惠州市多家小学任教,一直到1977年退休;李润卿是铁路幼儿园教师,文革开始后下放到饭堂劳动,一直到1977年退休。
1946年,黄添嫁给了一位老师,当时一共5对新人参加集体婚礼,主婚人是抗日名将李汉魂的夫人吴菊芳。“我经历了好多困难的时日。现在我老了,由我的儿子照顾着。”黄添说,儿子、儿媳很孝顺,她身体也很好。每个月最后一个周五,后辈都会陪她参加惠州市黄埔军校同学聚会。
退休后的钟妙芳还常常有学生来探望,陪她打麻将、请她吃饭。
李润卿告诉笔者,战争快要结束时她还有个心愿没实现。“我很喜欢唱歌,一有时间就对着西安护城河边练嗓子,练了一年多,单位知道了,就说你们这批人战争结束还是有用处的。”她没有放弃,继续练,终于考上了西北音乐学院。
1949年随丈夫到广州时,李润卿并不知道这里有同学会,三四年后,她一个在西安的同学写信给广州黄埔同学会,向他们介绍了李润卿,她才终于在广州找到“组织”。
“第一次到长洲岛参观黄埔军校,我可开心、可激动了!”李润卿说,此前她一直跟在大陆各地和台湾的一些同学通信,前几年台湾的同学还回来过,这几年大家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也就没有联系了。“抗战时坚守在西安的,基本上都牺牲了。”李润卿说。
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黄埔军校同学会惠州市联络组组长魏成介绍,20年前刚开始组织活动时,参加活动的黄埔毕业生最多时有80余人,现在能参加活动的只剩下五六个。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