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环球军事

日媒:二炮电子战能力强 日美难挡导弹攻击(组图)

www.sinoca.com 2012-12-28  新华网


资料图:锻造全面过硬的先锋劲旅。

  美军网络战略正由所谓防御公开转向进攻,近年来,美军网络作战已从以下四方面正在实现战略性转变:一是加快制定新版的网络作战条令,证明网络作战法规即将到位;二是下发进攻性网络战武器装备,证明网络作战装备陆续到位;三是加紧研制“离线网络”攻击武器,证明网络作战技术有望到位;四是计划提升网络作战部门规格,证明网络作战将居美军重要战略地位。今后,网络进攻将是和平时期美军重要作战方式和常态准战争行为,我应树立紧迫感,应对这种最常见、最隐蔽、最令人容易忽视的作战。

  随着全球互联网不断普及,美国越发重视通过网络获取情报、颠覆敌手,但是,对外却一直宣称奉行防御战略。2012年5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承认美国攻击了也门“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机构,美国总统奥巴马直接下令网络部队攻击伊朗核设施网络,这在以前是罕见的。

  随后,西亚地区出现名为“火焰”的计算机病毒,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和最为复杂的网络病毒,这种病毒只能由网络技术先进的国家研制和传播,“火焰”有独特之处,比此前发现的所有计算机病毒都复杂,最大特点是代码量相当大,已达到65万行,代码打印纸张长度达2400米,是“震网”病毒的 20倍之多。

  近几年来,美军网络作战预算经费连年增加,从事网络作战人员至少为9万人,相当8个101空中突击师,拥有可以投入实战的计算机病毒多达2000多种。美国国防部领导层提出今后5年内在网络安全方面,投入5亿美元的资金。

  美网络攻击新技术严重威胁我内部网络安全。美军有官员说,军方正在研究如何攻击敌方不接入互联网的网络(即:“离线网络”)攻击技术,包括借助无线电信号远端,把电子计算机程式代码嵌入敌方网络。过去,由于许多国家的军用网络系统及其他内部网络,不接入互联网,因此,难以受到有效攻击。

  现在,美军的网络攻击技术,即:“离线网络”攻击技术,意味一向被认为安全的物理隔断网络系统,其中,包括事关国计民生的金融电力、能源社保、交通、医疗等网络系统,都可能受到无线电信号渗透和攻击。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不接入互联网的局域网络安全有可靠保证,然而,现在美军加快研发新一代攻击网络病毒,包括我军用内部网络,以及党政机关要害部门采取物理隔断、不接入互联网的内部网络,即:“离线”系统,均在其攻击范围内。对此,我应引起高度关注,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据一项较新统计表明,近年来,中国有980万台计算机受到攻击,其中,950万台的攻击来自美国或具有美国背景的地区;中国现有约4万个局域网,即:物理隔断的不接通互联网的网络,也称内网,但是,安全技术人员却平均每个网不到一个。

  此外,美国一直控制着绝大多数网络服务器,从理论上讲,目前,他们可以查到人们每个电话、每个电子邮件、每条短信。美国绝大多数的情报均来自网络,美国政要每天上班第一件是,就是阅读“阶梯”侦听系统搜集各国政要通信秘密的每日要报,此外,美国早已经掌握通过电磁破获电子计算机痕迹的技术。

  据悉,美军研制新一代网络攻击技术尚不成熟,但是,如果研制成功,则意味着人们一向认为安全可靠与互联网物理隔断的众多内部或保密网络,包括事关中国计民生的金融、电力、社保、交通、医疗等网络系统,难以避免美国无线电讯号的渗透和攻击。

  目前,对中国未接入互联网的众多物理隔断的内部和或保密的网络系统来说,首要和关键是改变过去陈旧的安全观念,即:只要不接入互联网,只要已经物理隔断,局域网络便是安全可靠的思想。对此,须树立新的保密和安全观念,采取新的保密和安全措施。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与美国在军事领域里呈以下特点,一是明显的对抗减少;隐形对抗增多;传统对抗减少,新型对抗增多;有形对抗减少,无形对抗增多。在传统安全领域,中面临的危险是在可控与不可控之间;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面临的危险是可知与不可知之间。



资料图:某型导弹发射升空。刘王虎摄



资料图:某型导弹发射升空。刘王虎摄



资料图:导弹腾空而起。刘王虎摄



资料图:导弹起竖。刘王虎摄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安倍晋三被提问中日开战可能性 微笑岔开话题(图)
下一篇:中非反对派已逼近首都 中国医生打印标语预防袭击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