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中国ZBD03式空降战车。
精锐的空降兵是军队统帅手中的瑰宝。他们经常战斗在敌军后方,面临巨大的伤亡风险,但也更容易取得辉煌战果。在中国,“新军事变革”的重点之一就是积极锤炼以近海离岛为目标的“登陆、空降、山地、城市”四大战法,空降兵在整个军队编制序列中的地位,因此水涨船高,被外国军事观察家定义为执行“斩首作战”的中坚力量。
“全方位机动作战”
最近出版的美国《空军》杂志,援引华盛顿智库“国际战略评估中心”主任理查德・费舍尔的一篇论文称,随着中国军事战略发生重大变化,解放军的作战模式由过去的“内线防御作战”向“外线进攻作战”逐步转变,具有远程突击能力的空降兵部队受到特别重视。
文章称,目前,中国军队领导层对空降作战已达成共识,即“在高技术条件下,空降作战空间不再限于敌后,任务不再限于破袭,行动也不再限于战役战术的某一阶段或某一地域,而是覆盖和贯穿战役全过程、全纵深和全地区;或实施敌后破袭、敌前突击;或实施快速部署、紧急增援;或实施本地作战、海外干预;或实施有重点进攻、非线形防御。”一言以蔽之,“全方位机动作战”已成为高技术条件下空降作战的表现形式。
费舍尔强调,目前,解放军空降部队的最大“利好”是:中国拟投入更多资金发展重型运输机,同时从俄罗斯继续购买伊尔-76运输机,以扩充远程兵力投送能力。在未来10年里,这些飞机将使中国获得高效的战略机动工具,维护并扩大其在辽阔疆域乃至境外(如中亚、波斯湾)的权益,对震慑“台独”和觊觎中国领土的邻国也有相当大的作用。
“千岁军”有六大绝技
根据美国《全球安全》网站的资料,隶属于中国空军的第15空降军有“千岁军”之称(注:中国陆军第38集团军在朝鲜战争中获得“万岁军”称号),在近期数次重大军事行动中均扮演“尖刀”角色,称得上是一支威慑与实战并举的快速机动与纵深打击力量。
美国《空军》杂志及英国《今日中国防务》网站认为,这支“插翅之师”具备“六大绝技”:
一是瘫痪敌方指挥系统。即出动空降小分队占领敌指挥中心、通讯节点、预警雷达站等要害部门,散播电脑病毒,切断电缆、光缆、对敌通信系统实施电子压制。
二是攻击敌高价值军事设施。空降兵可对敌防空阵地和军用机场实施“点穴”,炸毁敌弹药库,封锁机场跑道。
三是破坏敌后勤保障设施。空降兵能对敌方输油管线、后方仓库、主干电网、交通枢纽、隧桥等,以诸如爆破、埋雷等手段加以破坏。
四是夜间近战。空降兵能够在夜间对敌防御要点发起突袭,为后续主力部队打开突破口,具体措施包括利用光电对抗器材瘫痪敌夜间观测能力等。
五是险恶地形作战。空降兵以小股兵力在沿海悬崖峭壁等复杂地带多地点、多批次登陆,直插敌两翼,并协同海军陆战队、陆军航空兵等部队正面强攻。
最后是城市作战。在这种场合,空降兵主要负责夺取电视台、电台、政府机关等设施,在敌方腹地牵制和打乱其部署,对敌进行心理战等。
历史经验表明,若对敌方预先设防的目标采用平面强行登陆,进攻方难免要付出巨大牺牲,因此,解放军正尝试发展垂直两栖登陆能力,即海空联合行动,主要依赖大量直升机、地效飞行器和气垫船,力图让登陆速度提高4至5倍;同时,允许空降兵在战役行动中“先发制人”,通过“跨越式突击”,直插敌防御纵深夺取关键目标,亦有助于削弱敌方抵抗意志,为后续部队清理道路。
中国官方报道显示,第15空降军正利用日益丰富的作战平台,强化远程投送能力,这暗示着空降兵在今后的军事改革中有望获得更高地位。
以俄为师但保留本国特色
以“中国通”自诩的理查德・费舍尔强调,中国空降兵的成长之路,离不开俄罗斯的悉心指导,后者在打造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机械化空降部队方面,具有全球最丰富的经验,毕竟,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曾在冷战年代保持了数十万空降部队,并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和1979年突击阿富汗行动中大放异彩。最近10年间,中国积极吸收俄罗斯的经验,购买俄制空降武器装备;在上海合作组织出面协调下,中俄空降部队联合演习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这意味着俄空降兵的许多战术战法都会被逐步传授给中国同行。
《全球安全》网站称,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俄空降兵就寻求建立更紧密的关系,随着2005年8月中俄在山东半岛举行“和平使命-2005” 军演,这种关系达到了顶峰。此后,解放军派多名军官到俄马格洛夫高等空降兵指挥学校深造,那里是俄空降兵精英的摇篮,也是空降学说和作战理论发展的中心。文章援引军事专家的话说,“中国空降兵或许已找到一条捷径,力求达到俄罗斯同行的水平,而且,他们相信自己将更快地完成相同的进步过程”。
另一方面,中国在空降兵武器开发上保持了自身特色。2005年初,有消息称解放军一度考虑引进生产俄制BMD-2伞兵战车,但经过费用成本核算,最终放弃该方案,取而代之的是自行开发的ZLC-2000/ZBD-03系列伞兵战车,并以该底盘发展出多用途改型车,包括指挥车和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中国伞兵战车保留了BMD-2原有的重要特性,例如“屈伸”式悬挂结构,但从外形上看更高更宽,可显著增加车内乘员的活动空间。曾有分析师担心,中国战车更大的外形轮廓和发动机前置布局可能导致其降落时重心不够稳定,增加了受损乃至无法战斗的几率,但从公开报道观察,这些担忧在实际运用中并未发生。
费舍尔揣测,中俄伞兵战车设计上的细微差别,反映出俄罗斯希望搭乘战车空降的官兵尽可能快地展开战斗,减少部队降落后遭敌方攻击的“时间窗口”,所以选择将发动机放在车体中后部,无形中严重压缩了车内伞兵的活动空间,人员乘坐的舒适度被毫不犹豫地忽视了。反而是中国工程师,明显希望车内乘员感觉更舒适,因此加大了车体轮廓,并将发动机前置,这或许表明中国空降兵意图驾驭战车执行更远距离的突袭任务。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