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工程大学某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何琳(海军网图片)
潜艇,现代军舰中最神秘的舰种,它靠隐蔽自己消灭敌人,被称为神出鬼没的“水下杀手”。而噪声是潜艇的致命弱点,因为在反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被发现就等于被消灭”。
30年间,从长江边的追梦学子到国防科研领域顶级专家,何琳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凝结成了一个心愿――把潜艇“藏起来”。
何琳是海军工程大学某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明专利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今年,他率领创新团队获得“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
30年,何琳一路攻坚克难,先后研发出五代舰船隔振系统装备和系列核心元器件,使中国在机械系统隔振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潜艇噪声太大,就会被敌人发现,成为活靶子”
1981年,怀揣着对大海无限向往的何琳,高分考取了海军工程学院轮机工程学科施引教授的硕士研究生。从此,他与大海打起了交道,与舰船减振降噪技术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国防科技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国内大多数舰船的减振设备都依赖进口或研仿,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装备保障也受制于人……
“潜艇噪声太大,就会被敌人发现,成为‘活靶子’。”何琳的忧虑,正是部队指挥员心中的伤痛。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何琳暗下决心,瞄准潜艇的这一“软肋”,向声隐身技术发起强有力的冲击。
他主动向上级汇报,申请承担了潜艇隔振装置研制任务,带领课题组经过数年调研 、上万次实验,最终攻克某潜艇隔振降噪技术难题。
隔振装置使设备振动与艇体“绝缘”,但噪音还可以沿着连接在机械设备上的各种管道向外传递,潜艇还是很容易“暴露”自己。
那年,何琳随潜艇出海演练。他所在的潜艇却在一场水下对抗中落败。原因是潜艇下潜到一定深度,艇上连接机械设备的接管就开始膨胀,不敢潜得更深,以至于被发现。这要是发生在战时,后果不堪设想。
1963年4月10日,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因为海水系统管路发生破损,使海水大量涌入机舱,导致潜艇沉没。
为绝缘沿管道传递的振动噪声,潜艇上需要使用特殊的接管。多年来,国内只能采用一种落后笨重的管接头来替代,既没有降噪效果,又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向发达国家提出进口该产品,但遭到拒绝。
“要走我们自己的道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减振降噪技术,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创新,不能受制于人。”面对困境,何琳的韧劲上来了,“我们自己动手研发。”
“不就是一根普通的橡皮管子嘛,究竟有多大的技术含量。”外行人看来不起眼的东西,研制起来却异常复杂。
为验证新工艺方法,何琳率课题组连续奋战3个多月,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符合预期的工程样品,顺利通过专家验收。
接管装上潜艇之后,潜艇振动噪声的二次传递被“拦腰切断”。这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技术空白,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