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夏,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期间,议定为庆祝中共建政10周年,要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兴建一些里程碑式的建筑,名为「国庆工程」。广场上的建筑初步设想为: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大剧院,均在天安门广场上。
整个「国庆工程」及广场规划工作是在周恩来、国务院副秘书长齐燕铭等高官关注下,在北京市委、首都规划委员会、市规划管理局、设计院等具体领导者层层负责下进行的。广场规划设计以及「国庆工程」应征方案汇集后,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天安门广场的规划。
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主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市、局等高官的要求,划定广场红线;广场红线内的道路、绿化、市政设施、路面、灯具等的布局和设计,由北京市规划管理局负责。这是「国庆工程」的第一步。
天安门广场、路面及纪念碑两侧,再加上扩建后宽180米的长安街游行路线南侧,使广场面积达到14公顷。北京市规划管理局接受任务后认为,如果严格遵照据说是毛泽东提出的广场和道路「一块板」的要求(适应数十万人游行),而且周边的建筑高度又不宜超过中轴线上的建筑(天安门城楼和纪念碑顶部),广场就会显得过于空旷和呆板,同时广场硬地面的「热岛效应」(日照的热反射)会很严重
因此,北京市规划管理局在做规划设计方案时,尽可能地把平板部分加以层次变化。以对着中山公园和劳动人民文化宫南门的两条南北向道路为界,路的内侧为平板广场,路的外侧为人行道和绿地,这样使平板宽度维持在300余米左右。
在两侧建筑物周围,他们还设计了宽70至80米的绿化带,使广场空间显得过于空旷单调的状况有所缓解,并使几处绿化带衔接起来,联结成一体,贯通市中心。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