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
日方“激进夺岛”可能性不大
此次中国保钓人士的登岛行为,将给中日关系带来哪些影响?日本是否会“报复性激进夺岛”?
香港亚太研究中心主任郑海麟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他分析说,这次登岛事件第二天就放人,也没按所谓日本的国内法处置,可看到背后中国强大的民意基础,以及中国政府的高调支持。
“这可能给日本一个信息,即中国现在对钓鱼岛不再沉默、不再容忍,这点跟以前不一样。”郑海麟说,中国政府此次态度较为强硬,且高调呼应民间保钓活动,说明政府不想回避,不想捂住矛盾,而是让问题暴露出来,证明其有能力应对,也有相应措施。
郑海麟认为,此次事件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可能有所调整。他分析认为,日方加强钓鱼岛国有化的步伐可能会放缓,因为这会刺激中国,带挑衅色彩,或引起更大反弹。所以他判断,日本对钓鱼岛加强巡逻、防卫等控制,阻止中国人再次登岛的可能性较大,自卫队或将配合海上保安厅,加强对周边海域的防卫。
中国下一步当如何应对?郑海麟认为,在处理中日关系上,应“先礼后兵”,以外交交涉为先,和日本多交涉,并以强大实力做后盾,同时在具体措施上有所作为,进一步加强国家主权意义上的宣示,派渔政船、海监船,甚至军舰去巡航。
“国家的行为比较重要,这对日本才有威慑力。”郑海麟说,登岛鼓舞了全球华人的信心,但也要适可而止,因其没国际法的效力。
保钓故事
墨水瓶当“武器”给他点颜色看看
世界华人保钓联盟秘书长李义强,8月3日在厦门组织召开了理事会,筹划此次保钓行动。会上,大家根据以往经验,认为登岛难度大,“成功率几乎微乎其微”,因此觉得只要进入钓鱼岛12海里内就是成功,“发出一种民间的声音”。
虽然没能一同出海,但李义强一直关注着前方动态。他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在保证人员和船只安全的情况下登岛,可以说行动非常成功。
四次出海憾未登岛
网上流传着一张钓鱼岛的照片,碧蓝的海平面上,一座岛屿露出一个三角形的侧面,覆盖着绿色的植被。“这张照片就是我拍的”,李义强去过钓鱼岛4次,没登过岛。
最近的一次,他距离岛屿仅几百米,“岛上有灌木丛、青草,远远望去,非常美丽,郁郁苍苍,我好想到上面去度假,乘乘凉、吹吹海风”。
钓鱼岛有多大?住在厦门的李义强举例说,面积约4.32平方公里的钓鱼岛,是鼓浪屿面积的2.5倍,所以如果绕钓鱼岛走一圈,可能得花上半天。
今年42岁的他,已从事保钓行动9年,现在是为数不多的“全职”保钓人士。从参与、策划再到组织民间保钓活动,他说是“偶然碰到”了这么一份责任,觉得应该担起来,里面有多大风险、难处,已不去计较。
“还有一个环节目前做不到,就是全身而退”,他觉得这可能是目前民间保钓的最难点,尽管上岛的方式方法很多,但不顾一切冲岛后,终难撤回,且这次行动势单力薄,因此能登岛已非常不易。
出海保钓生死与共
“大家都不容易,我们都很珍惜能走到一起的情分,出海的时候都是生死与共的。”李义强说。
出海有风险,但他们不会想着一定会怎样,“我会乐观地告诉大伙儿,行动上统一,减少不必要的意外,达到目的就好,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只是在经历这个过程”。
什么样的险不能去冒?李义强说,船上也是有规矩的,第一船上不能喝酒,第二风浪大的时候不要独自靠近船边,第三在冲突时行动听指挥,视日本人的冲击力而定进退,“安全首先是第一位,不管怎样,该撤退就撤退,来日方长”。
此次保钓,船上带了砖头,李义强说,这是为登岛准备的,哪怕很多时候是徒劳的,但“登岛是每个保钓人的夙愿”。但民间不能超越民间的范畴,他们给自己制定了这个标准。
用砖头做“武器”,只是一个反击,“无非砸在甲板上给他一些声响”。他透露,此前保钓人士也曾用弹弓,“打中对方后他们还哇哇叫,现在已经更加友善了”。
李义强记忆中最“狠”的招数是扔墨水瓶,出海时曾往船上运好几箱,“砸过去一片红、一片黑的,给他点颜色看看”,而最“笨”的招数是在船头洒洗洁精、倒油,当对方跳过来登船时自己滑倒,后来被高压水枪一冲什么都没了,“这东西浪费,不实用”。
坚持虽难不言放弃
曾经的网吧老板,如今几乎“弹尽粮绝”,参与民间保钓后,李义强投入了自己的房子、产业、积蓄,不求回报,也确无个人利益可求,甚至还有重重险阻。
“有时候心里不平衡,付出了不算,还得不到理解”,李义强说,这些年,保钓队伍中不少人离开了,“能坚持到今天的其实寥寥无几”。
为什么还坚持?“现在民间保钓还很艰难,如果这个时候像我这样的都退了,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不轻易言退。”李义强说,他觉得钓鱼岛问题,可能不一定需要大家都来做,但需要有人做。
“保钓运动其实很复杂,两岸四地,愿意为钓鱼岛去奉献的这么一群有志之士,一起来做这个事,没有什么私心杂念,有一些共同理念,就是钓鱼岛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这个大原则。”李义强说,他们也给自己一个约束,就是“只做这件事儿”,“在钓鱼岛问题上尽一点自己的本分和责任,其实已经很难了”。
那么多年没有停下来,他“只是觉得仍需要自己去做,越困难的时候越需要人坚持”,但“从来没想过做这个一辈子”,觉得“这个东西总有个尽头的时候”。
李义强说,将来有一天会退出,继续做生意人,“我也不想过着这样一个贫穷的日子,重新做点小生意,脱贫致富,过小日子”。
04-05版综合本报记者商西 王硕新华社、人民网、央视等媒体报道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