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内连续测试,洞外“战事”不断。张铁汉摄(资料图片)
密切配合,精准测试。张铁汉摄(资料图片)
从6月5日开始,第二炮兵某部组织技术分队进驻地下“龙宫”,展开为期15天的密闭生存训练。半个月内,所有官兵在地下封闭的环境中,模拟战时操作流程,完成一系列训练课目。作为机关综合指挥组的一名政工成员,我第一次深入“龙宫”,和战友们在大山深处一起生活了7日。
第一天:好奇
军车停在一座大山的脚下,官兵们穿过茂盛的植被,掀开伪装设施,一道厚厚的防护门露在眼前,它便是“龙宫”入口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门。整个密闭训练期间,入口防护门始终处于关闭状态,它一关闭,外面一只蚊子也飞不进来。“龙宫”内还有很多门,从功能上分,大致有防生化武器与核袭击、除湿、防噪三大类。
跨进防护门,算是正式进入了“龙宫”,耳朵里传来风机嗡嗡的声音,空气中有淡淡的燃油味道,里面全部是白炽灯照明,内部温度常年保持在20摄氏度上下。封闭的“龙宫”内,分为生活休息区、保障供应区、操作训练区等几大功能区域。
由于“龙宫”主要承担训练操作任务,生活休息区空间有限,密闭训练期间,一部分官兵住进宿舍,另一部分官兵的“卧室”就是生活休息区的过道。悬挂在过道一侧墙壁上的特制床板夜间放下,就变成有上中下三层的铺位,好像火车硬卧一样。“变脸”后的狭长过道,可容下上百名官兵休息。
我与技术分队副分队长蔺启旺、分队部参谋徐军、通信员李博4人住进一间宿舍。生活区所有宿舍的空间都很小,里面只能容下两张高低床和一台饮水机,床也比过道里战士们的铺位要窄一些。
生活休息区除了宿舍外,还有淋浴间、卫生间、饭堂、俱乐部、棋牌室、阅览室等场所。带着好奇心,我走进俱乐部。里面有一台电视机,一套音响设备,墙上张贴着宣传画,头顶上是一排粗粗的通风透气管道。这与“龙宫”外的营区简直没什么区别。
漫步到操作训练区,哨兵要求我套上防护服和防护鞋,所有人进入操作区都必须如此。在操作训练区,不同工位的官兵正紧张地进行导弹测试。操作间隙,下士王勃跟我感叹:“山有多大,"龙宫"就有多大。”这看不到尽头的通道和数不清的房间组成了一座令人惊叹的地下城市,我很好奇,导弹工程兵是怎么把它建造出来的?
第二天:投入
朦胧中,一声哨响惊醒了我。睁开眼,还是熟悉的白晃晃的灯光,扫一眼宿舍上方的石英钟,正好6点30分。
我问蔺副分队长,昨晚几点回来的?他说,密闭生存训练模拟打仗,任务繁重,官兵是轮流作业、轮流休息,昨晚从12点开始,有的官兵撤回休息,有的现在还坚守在岗位上。
起床、洗漱、早饭,总共不到半个小时,官兵们就全部离开了生活区。替换回来休息的列兵李正阳说:“昨晚基本一宿没睡,下半夜操作时很困,眼皮直打架,一直坚持着,直到完成阶段性测试任务。”
如果不看钟表,“龙宫”内根本无法辨别是白天还是晚上,好在里面各个场所都挂有钟表,官兵们可以通过24小时制的数字表判断昼夜、控制作息。
吃完晚饭,走进炊事操作间,我发现灶前的战友还在忙碌。一位操着山东口音的上等兵告诉我,官兵们没日没夜地投入操作,炊事班要为他们准备宵夜补充能量。密闭训练期间,大家的伙食费每人每天增加3元,此外,还多加一份水果。这样一来,每个炊事兵的工作量都是平时的两倍,和其他战友一样,他们也是不分昼夜地忙碌着。
第三天:羡慕
在部队,我一直觉得站岗放哨是个无聊的苦差事,如果有选择,我宁愿做别的工作。然而,负责在“龙宫”外警戒的警卫分队的战士却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
第三天开始,导弹测试任务转入正轨,部分人员在生活区休整。与大家在宿舍聊天,不少战士提到了在“龙宫”外值勤的哨兵岗。
上士王甜说,他们根本不用靠闹钟辨别昼夜。上等兵武晓华说,他们面对的是绿油油的群山很养眼。下士张家林则说,他们有太阳晒,还有甜甜的空气和清爽的风。
而上士杨红丹觉得,外面的哨兵最让他羡慕的是有机会抽烟。“龙宫”内只要出现烟火,就会造成安全威胁,烟幕报警器会立即报警。因此,有烟瘾的官兵在“龙宫”内只能忍着,操作训练时不觉得,一旦闲下来,不免有些坐立不安。
其实,在“龙宫”外隐蔽哨位执勤的哨兵一点不轻松,他们要对付蚊蝇虫蚁的叮咬,特别是黄昏与清晨,蚊虫活跃,如果不戴上纱罩,会被咬得“面目全非”。关键还在于哨兵需要对付随时可能出现的“特情”,时刻要保持高度警惕,随时要做好战斗准备。他们也许还羡慕“龙宫”内的战士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呢。
分队长唐林说,每种岗位苦累不同,密闭生存训练的模式为,测试分队分组,这个组将导弹测试好,那个组又将导弹退级,如此反复,工作量是巨大的;而阵管分队则一直守在各自机房内,两三个兵一组,小心监测、调控着“龙宫”内的风、水、电等各项指标参数。
于是,阵管兵羡慕测试兵的充实与热闹,测试兵羡慕阵管兵的安静与清闲,地下的羡慕地上的空气与阳光,地上的羡慕地下的神圣与光荣,但他们都无怨无悔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