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国产歼-15舰载战机。
其次,专用型亚音速舰载攻击机将使中国航母获得两栖作战优势。
就专用型亚音速舰载攻击机的广义概念而言,二战时期各国航母装备的舰载鱼雷攻击机与俯冲轰炸机都属于这一范畴。但本文探讨的,是采用涡轮喷气或涡轮风扇动力装置的新型战机。目前已经服役的装备以美制的A-6舰载攻击机为主。但其无疑难以满足日后两栖作战的实际要求。在专用型亚音速舰载攻击机的技术概念中应包含以下要点,即:
1、 战机以亚音速巡航。
2、 战机采用双发布局,且发动机之间间隔较大,单台发动机被摧毁后,战机需有能力返回航母。
3、 战机应装备足够装甲,防御能力应等同或略高于美制A-10与俄制苏-25攻击机。
4、 战机采用双座布局。
这些技术性能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航母需要在精简舰载机类型的同时,却要装备一款性能并不出众的专用型舰载机。尽管与目前航母与舰载机发展的大趋势相悖,但这种代价的付出是完全值得的,尤其是对中国而言。
在美国研发A-10亚音速攻击机的初期,其丑陋的外形与看似有限的性能一直不为人所看好。但在实际作战中,其速度较低,因此相比传统的超音速攻击机,对目标的打击机会更多。而其发动机分舱尾部的分置布局,也保证其在遭受致命打击后,能安全返航。对于两栖作战任务繁重的未来中国航母及海军而言,这种战机正是其迫切需要的。
以日后中国海军将大量参与的登陆作战为例,面对综合实力大不如己的对手,先期来自航母舰载机,以及舰队其他舰只的火力打击,已经使对手丧失了对海对空的基本打击能力。此时舰队主要任务已经逐渐转向对登陆部队的火力支援。此时如果再出动常规舰载机,对敌方地面目标发起精确打击,只能尽量降低飞行高度与速度,借助精确制导弹药进行打击。这种方式不仅危险性较大,打击成本也过高。此时如果出动装有重装甲,对地打击载荷装载量不亚于主力舰载机的亚音速专用型舰载攻击机的话,其将有能力在敌方轻型防空火力密布的低空安然进行高效的对地打击行动。参照A-10在海湾战争,以及苏-25在车臣战争中的表现,同类的舰载攻击机无疑也将在此类两栖作战中,获得极好的打击效果。而对于并未研发过专用型攻击机的中国而言,没有必要从头研发,参照现有战机设计,对其进行系统升级是最佳的发展途径。而最适合进行此类改进的,正是中国刚刚研发成功不久的L-15高级教练机。
中航工业L-15“猎鹰”06号机进行航展前演练。
第三,升级L-15可使中国获得性能专用型亚音速舰载攻击机。
L-15高级教练机绰号“猎鹰”,是中国第一款完全按照西方技术标准研发的高级教练机。其相比中国同期研发的“山鹰”教练机存在明显的不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采用两台非加力涡轮风扇发动机,整体气动布局为全新设计,相对彻底的模块化技术使其更加适于进行不同类型的升级,借以适应不同的战场需要。而如果将其改装成一款专用型亚音速舰载攻击机,则需要进行部分重新设计,但对中国而言,技术难度并不大。
在对L-15进行改进时,中国可以部分参考美国对“大黄蜂”舰载机的改进经验,即通过对其进行部分重新设计,在不改变原有技术结构的情况下,将战机体积增加25%至30%。若对L-15进行类似改进,其整体体积将达到美制“大黄蜂”战机早期型号的水平,最大起飞重量将突破20吨。此时,中国需果断改变发展方向,对机体增大后的L-15进行相对“复古”的技术改进,即:
1、 为两名飞行员加装类似A-10攻击机的“浴缸”座舱装甲,防御能力应不低于A-10,装甲材料应以钛合金与复合材料为主。
2、 对战机整体结构进行强化,采用夹层式防漏油箱,保证油箱被击穿后,不发生漏油与爆炸。
3、 将战机尾部延长,实现两台发动机的完全隔绝,形成类似苏-25的发动机布局。
4、 装备一门6管20mm或30mm的加特林机炮,具体设计可参照俄制AK-630舰载近防炮。
5、 去掉战机的雷达装置,仅装备必要的导航与光电对抗设备,腾出空间用以装备航炮。
6、 强化起落架并加装着舰钩。
7、 动力装置可通过对现有发动机进行升级获得,备选方案为“枭龙”战机装备的俄制RD-33系列涡轮风扇发动机(可视情况去掉加力燃烧室)。以保证结合弹射器可在航母上起飞为标准,推力无需过大,战机满载情况下最大飞行速度达到900km/h即可。
经过以上升级的L-15高级教练机可视作中国研发的升级版苏-25攻击机的舰载型。而其较之苏-25更大的体积使其载弹量或将达到美制A-10 的水平(极限载弹量为7620公斤,苏-25的最大载弹量为3500公斤)。其强大的对地打击与抗打击能力,足以使此类舰载机在登陆作战中,为己方上岸部队提供从航炮到火箭,再到导弹的全方位火力支援。与此同时,该型战机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优势在于,其仍可兼职担任其老本行――作为舰载高级教练机使用。不仅能使舰载机飞行员的上舰与驾驶该型战机执行任务的训练重合进行,同时也能节省主力舰载机宝贵的使用寿命,这对于将长期处于航母发展初期阶段的中国而言,无疑是相当宝贵的。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