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墓墓门横梁上的字迹经风吹雨淋,依旧清晰可见。
江西奉新发现湖南籍抗战将士墓群 宁乡老农打开尘封74年的烽火记忆
93岁老兵讲述江西抗日故事
来源:湖南广播电视台-《法制周报》
《法制周报》首席记者 朱春先 文/图
93岁的谢美田老人没有读过一天书,但这并不影响他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一段近百年的风云历史。
安静地生活在宁乡县资福乡一个山青水秀的僻静村落里,谢美田并不知道,他当年的战友们殉国后,曾被集体安葬在江西奉新县一个叫赤田镇石湖村的地方。
当一场跨省媒体联动把这个尘封74年的历史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谢美田突然成为打开历史突破口的一个关键人物。
断碑上的军魂
2012年4月底,江西奉新县赤田镇石湖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个地方的一片山坡上,人们发现了很多可以辨识的墓碑,分别刻录了死亡将士的籍贯、所属部队番号、军衔、姓名、战死时间,落款单位均为野战医院,时间为民国二十七年十月(1938年10月)。
人们调查发现,从这些可以辨识或者基本能够判断出来的情况看,墓葬主人大都为湖南籍战士。(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84802117)从墓碑的撰文顺序以及所涉内容来看,显然是经过统一设计后分别雕刻的,如“湖南浏阳人、陆军第十九师第二十团第六连二等兵、周松岳、民国二十七年十月四日、野战医院立”;“湖南攸县人、陆军第十九师第二十三团机三连二等兵、周庚生、民国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七日、野战医院立”等等。
有专家推论,被集体安葬在此的战士,或为在野战医院救治中身亡的伤兵。从立碑时间推断,战事应为1938年10月之前,而其时奉新当地并无战事。
在谢美田的记忆中,他自从16岁当兵起就在高安一带作战,也到过奉新。作为七十军预备第九师三营九连九班的一个下士,他经历了无数次与日军交战的经历。从其自述情况与史实核对的结果来看,谢美田与长眠在他乡的近百名湖南籍抗日将士为同一时期的兵这一结论应该成立。
被“抓夫”后做了士兵
一个月前,93岁的谢美田仍然坚持要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但拗不过子女们的劝,终于同意吃“轮供”(即轮流在几个子女家吃住),但无论住在谁的家里,他每天要到村头四周逛几圈,是雷打不动的规矩。记者一行来到宁乡县资福乡江泉村一组时,老远就有邻居将记者们到来的消息告诉了谢美田最小的媳妇。后者则以小跑的形式,把正在外面散步的谢美田接回家中。
略显佝偻的身子,拄着一根拐棍,从村头两栋民居的通道尽头走过来,两百米的距离,谢美田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见到资福乡的联村干部时,他双手抱拳向后者行了一个老式的问候礼。
得知记者的来意,谢美田像拉家常一样,说起了过去。(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84802117)“我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家里很穷,10多岁就跟着父亲去地主家打长工。”谢美田说,17岁那年(1936年),他一个人来到益阳蔡婆港一个姓刘的地主家打长工,负责为家地主种小菜、打米、砍柴等杂活,但在这里只做了两个月就被“抓夫”(旧军队强迫老百姓充当夫役)了。
“那天我正在山上砍柴,突然来了几个保安兵,不由分说就将我带到了益阳市桃花仑曹应钦(音)家里。”谢美田回忆,曹应钦当时是保安团的团长,被保安团抓来的人,都关在这里,房子很高,没有窗户,每天由人定时送两餐饭进来。“在这里关了一个月后,我们就听说了七十军来接兵,没有抓到壮丁,就准备把我们带到前线去当兵。也不知坐了多久的火车,我们来到了江西高安他们的一个驻地,我被编入七十军预备第九师三营九连九班,成为一名士兵。”
也就是从这一天起,“长工”谢美田的一生与中国近代史中十分重要的一段联系到了一起,并成为人们了解那段独特历史的一个观照窗口。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