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由多位印度权威人士打造的重量级报告于3月30日以《印度“不结盟2.0”反对联美制华》为名发表在新加坡媒体。文章根据中印互为威胁的现实,得出新“不结盟”策略,即放弃与美国为盟而在中美两边同时下注;而中印若再战,在双方边境作战中印度将不具备优势,印度应发展以包括游击战、民族同化及强大海军的三大对华“非对称能力”;而只要使出切断印度洋中国运油通道的“杀手锏”,中国就会被迫撤军。
据新华网报道,这份自冷战结束以来印度第一份如此全面、深入的外交和战略政策报告,其重要性显而易见。这是印度八位权威人士定期讨论14个月之久的集体之作,他们中有前外交秘书(印度最高外交官)、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军事秘书、世界著名的学者和商界精英,而且,现任国家安全顾问梅农虽然在名单之外,但间或也参加他们的讨论。
上述人士的活动还得到印度全国国防学院的行政支持。2月28日,印度现职和前任三位国家安全顾问全部出席报告的发布仪式并同台发表讲话。分析人士推测,报告所言或其中部分内容极有可能成为官方政策,也是研究印度外交政策和军事战略,甚至印度内政的一份难得的参考资料。
“不结盟2.0”意味着印度与美国将保持一定距离;“2.0”表示这是新版本,与冷战时期的“1.0版”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印度和美国都有不少学者对此深表失望,但对报告提出以印度洋战略应对中国挑战,已有评论认为“富有想象力”。
“中国直接冲撞印度”
毋庸讳言,防范中国是报告的主轴。报告开篇就挑明:“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仍将是印度外交政策和安全的巨大挑战。作为一个主要大国,中国直接冲撞印度的地缘政治空间。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能力的增强,中印实力差距将会扩大。”
报告承认中印边界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强调在边境军事部署和态势上中方占据优势,因此,提出战略应对的总方针是:在北面,陆地边境一线要“坚守不动”;朝南方,要扩展在印度洋的海军优势。
报告提出,在外交上,一方面要积极与主要大国发展关系,“以迫使中国在对印事务方面采取克制”;另一方面,印度的大国关系又不能走过头,以免引发中国对印公开敌对。
报告的“中国篇”结尾落在“平衡”一词上:“印度的对华战略必须谨慎平衡,即合作与竞争的平衡,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平衡,双边与地区的平衡。鉴于印中两国目前和将来实力及影响力的不对称性,印度必须把握好这一平衡。这或许是未来印度战略最为重要的挑战。”
分析人士指出,该报告所提对华政策与当下印度“鹰派”的观点有很大不同。但报告对中印关系的认识并不全面,且偏于消极。
首先,报告完全回避了一个重要方面,即作为两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在国际金融秩序、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全球气候变化等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中印天然拥有共同利益,并已实施重要战略合作。印度不久将在新德里举办金砖国家首脑会议,这些无疑将是重要话题。
其次,报告强调“印度必须视亚洲为其经济机会的首要地区”,强调全球化对印度“利大于弊”。而最基本的现实是,中国迅速发展本身就是“亚洲经济机会”的主要源泉之一,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本身就是印度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在这方面,报告的认识显然落后于现实。
印度是软件大国,但电脑元件多从深圳采购;印度缺电严重是其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而恰是中国颇具竞争力的煤电设备、而不是遥不可及的发达国家的核电合作,正在帮助印度走出困境;尽管印度担心中国设备可能夹杂间谍软件,但中国主要电信企业仍然以其诚信占据印度市场相当份额。总之,报告对中印经贸关系的态度本可再积极一点。
再者,报告提及,“印度的西藏政策需要重新评估和调整,劝说中国寻求与达赖喇嘛以及流亡藏人和解可能有助缓和印中紧张关系。”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领域,印度政府首要之责是恪守承诺,即不允许流亡藏人在印度开展任何反华政治活动。
还有,报告在论述难以与巴基斯坦改善关系时声称,“我们应该视巴基斯坦(问题)为中国大挑战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这是作者对中国南亚总体政策的偏见性误读。
“美国是朋友而不是盟国”
近年来,“联美制华”似乎成了印度舆论的主流,而恰在这一点上,报告颇有反潮流勇气。报告对此不是一笔带过、点到为止,而是如下层层推演、步步展开:
首先,报告指出,由印度国家特征及其利益多样性所决定,世界上没有什么“天然的”国家集团,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或地缘政治的,完全适合于印度。
其次,在全球层面,美国的国际结盟体系开始明显走下坡路。如果说经济军事实力、国际结盟体系、在金融和能源领域中的支配地位曾经是美国四大支柱的话,那么,这些支柱现在已不稳定、不可靠了。
再者,印度对美国具有特别吸引力,因为它是仅次于中国的最大新兴国家,与北京关系又很复杂。对于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来说,印度所拥有的衍生价值往往超出其自身价值。印度要利用这种衍生价值是有风险的,一旦中美关系略有好转,印美关系就会成为牺牲品。而且,现在还不完全清楚,如果中国侵犯印度利益,美国到底将做何反应。
历史证明,凡与美国正式结盟的国家往往都发现自己的战略自主权受到损害。印度和美国作为朋友而不是盟国,将更符合两国的各自利益。由于中国一直用怀疑的目光看待印度与其他国家发展伙伴关系,尤其以零和视角看待印美、印日改善关系,因此,从长远看,需非常谨慎处理好印、中、美三国关系。
分析人士指出,到此可以说,印度新版不结盟政策的核心就是在美中之间两面下注。
“海军大国是印度的目标”
尽管中方明确表示“丝毫不存在所谓中国要‘进攻印度’、‘打压印度’的问题”;尽管印度总理在议会声明“政府不认为中国计划进攻印度,印中边境总体和平”;尽管印度上任国家安全顾问纳拉亚南(曾任印度情报局长)公开说“中国在边境地区谋求和平与安宁的意愿是真诚的”;尽管报告也承认“印中边境多年来基本稳定”,但印度防务政策的基点仍是准备同中国打仗。
报告的“实力篇”讨论了中方在边境小规模武力占地和对印发动大规模进攻的两种可能性,并提出无论出现哪种情况,印度的战略目标都是“恢复现状”。
至于前者,报告指出,最有可能发生在双方对实际控制线认知不同的地段,而这些地段是已知的。最佳应对之策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几个地段印方占有战术优势,应将其确定为可以发动有限攻击的地区。为此,需加强交通和兵营建设。
至于后者,即一旦中方发动大规模进攻,报告不主张正面“对称应对”(proportionate response),并对当下流行的增强和部署“山地打击军”的构想提出质疑,认为“这只能重现在恶劣地理和后勤条件下,我们现有进攻部队所面临的所有问题”(疑为在星峡冰川与巴基斯坦对峙或印巴卡吉尔冲突时印军所面临的问题)。
报告自己提出的应对战略“别有洞天”:以三大“非对称能力”(asymmetric capabilities)迫使中国军队撤回。第一,在被占领的地区打游击战,同时深入西藏切断中方交通补给线;第二,加快交通通讯建设,加速边境地区及其居民与印度内地的一体化进程。
第三,大力发展海军,确保有能力实施对印度洋的控制。这是所谓“非对称战略”的核心。报告强调,在海洋能力方面目前印度占优势,但中国很快在赶上来。中国目前精力集中于控制黄海、台湾海峡、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印度洋对其重要性则位居第二。
美国、日本、印尼、澳大利亚和越南的海洋战略行动都有助于阻缓(如果不是阻止)中国向印度洋投放海军力量。印度需利用这一机会加强自己的海军建设。印度的地区外交也应为此服务,要与上述“制衡”力量发展更紧密的关系,包括与这些国家达成安全合作协定和定期开展海军演习。
问题是如何在印度洋迫使中国在陆地边境地区撤军?通篇坦率的报告在此关键之处却省了笔墨。分析人士指出,无非是一旦有大事,印度将在印度洋切断中国的运油通道。难怪印度最著名的战略分析家之一拉贾•莫汉在报告发布的第二天就在报纸发表文章称,这是“富有想象力”的对华战略。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