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同志逝世五十周年。半个世纪以来,雷锋精神伴随着几代人成长,每年的三月五日,全国人民都要开展学雷锋活动。
前两天,我有幸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邢华琪主任来到海军第三招待所,独家采访并拍摄军内著名摄影家张峻同志。八十二岁高龄的张峻依然精神抖擞,说话爽朗,从他的神态上,还可依稀看出一个老军人的气质。
张峻的经历很不一般!雷锋入伍第一张照片和他意外去世的最后一张遗照,都出自这位老人之手;他更珍藏了自己和别人拍摄的348张照片,从雷锋在鞍山、辽阳当工人到参军入伍,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他都历历在目。世界上,恐怕再无一位报道者,像他与报道对象的关系一样,连贯终生。
张俊待人很热情,当他得知我是特意前来采访他的,非常高兴,使劲握着我的双手连声道谢。他得知我也很喜欢雷锋同志时,他立刻把最后一张他为雷锋拍摄的照片制作的宣传画签名并送给了我。我接过老人送我的宣传画后,深感激动。
经过与张峻交谈,我得知张峻前后总共和雷锋相处了79天,接触了9次,拍摄了223张照片。这些照片现在都已经成为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说道:雷锋的一生都是自我设计、自我规划、自我践行。他的日记是他鲜红颜色的一个自我表白。他的一生是22岁零7个半月,也就是7910天;军旅生涯是951天,两年零7个月8天。雷锋入伍八个月以来拍摄的第一张照片,便是那幅手握钢枪的著名照片,这张照片便是张峻拍摄的。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
【以下引用一段张俊老师回忆雷锋逝世时与毛主席为他题词时的亲身经历】
张峻:当时我都不相信。雷锋死的日子是8月15日,离今天有47年了。雷锋去世后,一直到现在,关于他的死一直有两个误传,第一个是,雷锋是电线杆打死的,第二个说雷锋是在倒车时发生意外的(是在往前开时发生意外的),这两种说法是不对的。
当天上午11点多,我刚吃完午饭回到宿舍,一个宣传干事来找我,说雷锋被车轧了,重伤了,在医院抢救。我说这不可能,说话间拿上照相机和一个青年处的副处长三个人一起坐车立马赶去。到那已经是12点半了,雷锋已经死了。雷锋到医院是10点45分,抢救到12点05分,死了。我们去现场拍了照片,拍完以后到医院太平间又拍他死时的特写。雷锋的死是一根木杆子造成的。木杆子一下子打在雷锋的右太阳穴,里面骨头都粉碎了。当时请了一个沈阳军区陆军总院的脑科医生,等他两点钟到医院,雷锋已经死了。
我拍完照片就留在那里了,为雷锋的葬礼帮忙。会场是我布置的,灵堂的照片我布置的,挽联也是我拟的、我写的。
深度对话:当时您看到躺在白床单上的雷锋,和您平时看到的雷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张峻:他已经死了,感觉没法讲了。办完葬礼走的时候,我还是不相信他已经死了。
深度对话:雷锋的战友都很难过吧?
张峻:十里长街送行啊!往烈士陵园走时那么多战士跟着,不只是战友,还有老百姓。一直到革命烈士陵园,老百姓一直跟着。当时雷锋的干妈张士霞不相信(雷锋总去帮助的一个老大娘)。她的儿子在抗美援朝的时候死了,雷锋说我就是你的儿子,每天下班后去帮助她收拾菜园子,帮着干活挑水。张士霞一下子觉得干儿子没有了,不相信。
还有一位老大爷,是雷锋在鞍山时照顾的一个放羊的吕大爷。易秀珍(雷锋女战友)在文章里说,雷锋死那天,老大爷在外面烧纸。易秀珍走过,问“大爷,干啥呢?”,他说,“孩子,你不知道呀,我的大恩人死了。”说完,易秀珍也过去跟着烧纸。吕大爷说,雷锋比自己儿子还亲,现在家里还有他送的被子和衣服,怎么这么好的人会死呢?
深度对话:他去世之后才有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这是怎么得到的?
张峻:雷锋牺牲了以后,沈阳军区给对“开展学雷锋”一个长远的规划,第一个赶出了一台雷锋的话剧, 6场雷锋话剧,总计两个多小时。第二个是命名“雷锋班”, 第三个是请毛主席题词。
张峻:雷锋牺牲了以后,沈阳军区给对“开展学雷锋”一个长远的规划,第一个赶出了一台雷锋的话剧, 6场雷锋话剧,总计两个多小时。第二个是命名“雷锋班”, 第三个是请毛主席题词。
3月5日,命名“雷锋班”时,赖传珠上将向总参谋长、大将罗瑞卿请示,能不能请毛主席给雷锋题词。至于主席能否同意,罗瑞卿也没有把握。
25日,我接到赖传珠的秘书的电话,叫我马上去北京,毛主席要题词了。那天一直等到晚上11点钟,罗瑞卿来了,跟赖传珠说对不起,毛主席没有题。我们问怎么没有题上?他说毛主席开会太累了,去他屋里看时,已经披着被子睡着了。罗大将又对我说:“小张,对不起了,再等吧。”于是,我就一直住在《解放军报》招待所,连续6天没有消息,直到3月3日晚上6点多钟,又传来消息说毛主席可能要题词,叫我们去等。我又和《解放军报》的刘松林去了,去了以后又等了11点多钟。罗大将非常高兴,拿了三张题词过来,是毛主席题的。毛主席题了“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七个字,当时我们都很兴奋。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