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德:军工不能承受之重
西欧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曾经引领着地面装备的发展潮流。英国是坦克的发源地,德国装甲车辆更是以精良著称于世。但是一位专家说的好,整个西欧的地面军队在冷战后已经在“心理上完成了复员”,甚至对地面作战有种莫名的恐惧。
2011年,一位前英国情报官员披露,英国共有256位将军,但只有200辆“挑战者-2”型主战坦克――可见英国陆军缩水到了何种程度。再加上近年经济疲软,像英法德这样的西欧大国也不愿意在采购地面装备上花费更多精力,有条件的则是把军备出口以牟利。英国去年关闭了BAE公司的挑战者-2型坦克生产线,连竞争国外市场的念头都没了。
现在西欧重型陆军装备的制造主力,仍然是德国。虽然德国国防军的规模也在急剧缩小,但军工出口却获利颇丰。2011年德国批准向沙特出口200 辆“豹”2A7,这是30年以来首次向沙特出口主战坦克,仅此一项就有30亿欧元进账。德国政府推进高端制造业的做法,使得其免于欧洲国家的大规模的债务危机。
这一年,法国举办了第十七届法国国际军警设备展览会。在这次博览会上,法国首次展出了名为“大力神”的协同可穿戴式外骨骼。“大力神”由法国武器装备总署制定,多家公司参与研制,主要由机械腿(结合有机械装置、计算机和电子装置)和背部支撑架组成,使穿戴者能够轻松背负重物。
这种外骨骼能够增强士兵在战场上的负重能力和持久作战能力,但谁来承受越来越沉重的西欧陆军军工?
印度:全球化采购的诱惑与陷阱
2011年,印度陆军的奇特之处在于,一方面国产装备迟迟无法达到性能要求,另一方面频频在全球采购陆军装备系统。
全球采购需要巨额经费,但印度陆军经费在三军中始终处于弱势。2011年,《印度时报》援引消息人士称印度陆军包括火炮、飞机、防空与夜战系统、反坦克导弹、精确制导弹药、专业化坦克以及步枪弹药等在内的装备缺口达到4100亿卢比。
4100亿卢比,相当于82亿美元。从印度陆军采购的从坦克到子弹的庞大种类来看,这笔钱未必够用。但目前来看,印度如果从国内军工企业采购,更是要远远超过82亿美元,而且还没有西方企业生产装备的质量好。
印度的三军装备采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即使进入采购程序也经常无疾而终。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印度陆军2011年试图重启停滞多年的引进瑞典“博福斯”火炮的项目,向美国购置价值6.47亿美元的145门M-777超轻型榴弹炮开始面临“技术困难”……
这样的情境下,当印度陆军宣布,准备装备法国奈克斯特系统公司与印度拉森特博洛公司联合研制的创新型155毫米牵引式火炮时,没人当回事。
印度陆军的问题,究其根本来说,是其对现代装备使用和维护的复杂性缺乏清醒的认识,而简单交由从国外采购来解决。面对各种各样的国外装备,印度首先要找一个更专业的采购部门。
日韩:任重道远的国产化
对比于印度的全球军购,军迷们发现,韩国陆军和日本陆上自卫队的装备,大部分都实现了国产化。
当然,由于地理因素不利于重型装备运输,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地面装备的设计水准。在2011年,北海道的陆上自卫队首次将坦克和装甲车运往九州,在大分县的演习场进行训练。
韩国的陆军装备在国产化上也取得了不少成就,甚至已经在开拓国际市场。但是2011年韩国正在开发的K-2“黑豹”主战坦克的国产化陷入危机,其核心零件电源箱项目因进度一再拖延,正在考虑使用进口产品替代。
报道称,如果K-2最终采用进口电源箱,那么该坦克就只能算是“半国产”,韩方与土耳其签的出口合同也可能因此出现问题。看来,韩国地面装备还谈不上掌握核心技术。其实韩国的K-21装甲车在2010年就因发生渗水事故而停产。
国产化值得尊敬,但却任重而道远。
2011年,伊拉克陆军开始装备一水的美式M-1坦克,以色列陆军的“铁穹”反导系统首次成功击落了对方的火箭弹,利比亚的反对派创造性地把航空武器装载在皮卡上,掀翻了卡扎菲政权……
无论陆军装备如何发展,使用装备的人的勇气和创造性,才是决定装备战斗力的灵魂与核心。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