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11月21日,海军第九批、第十批护航编队完成第二次共同护航任务后分航。图为两批护航编队共同护卫商船到达解护点。中新社发 高飞 摄
清晨,我接到了军报记者杨清刚的电话,此刻的他,正随海军第九批护航编队在归国的途中,我问他有什么感受,他告诉我,当初我“传授”给他的经验都用不着了,比如,一次性的袜子就没有派上用场,维生素、钙片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半年多的时间里他的口腔居然没有溃疡。
点滴之间的细节,却显露了中国海军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悄然变化。这让我想起了,去年跟随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执行护航任务的情景,那时有一个关键词“常态化护航”,这意味着中国海军已经适应了那一片的“大江大海”。相比首批护航官兵的忐忑,前几批护航编队的尝试,3年过去,中国海军已有了自己的一套在蓝海游泳的方法和技巧。
不言而喻,长久以来,中国海军是一支近海海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黄海海军,向蓝一直是几代海军官兵的夙愿。那么,一支黄海海军与一支蓝海海军的区别在哪里呢?这就如同一个是在游泳池里游泳,风平浪静;一个则是在长江黄河里游泳,大风大浪。亚丁湾无疑提供了这样一个考场,对于一支长期处于和平时期的军队来说,这更是一次精神与体力的“启蒙”。
资料图:海军第十批护航编队在亚丁湾东部海域组织轻武器实弹射击训练。晨夜摄
在蓝海,我们没有救生圈。这是护航官兵的一句口头禅,长期在“黄水”里“舒服”惯了的中国海军,过去的军事行动常常依赖于岸基的保障:军舰装备出现故障了,开回基地就可以维修;冰库里的青菜不够吃了,随时能从供应站里补充新鲜食品;这当然不用说了,官兵们归航回来还可以去水兵俱乐部散散心,接接地气……
而在亚丁湾,武器装备的状况、战术战法的应用、海盗情报信息的获取和分析、任务海区的海况和天气情况、遇到紧急情况时的临机处置……,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靠自己拿主意。也因此,每一次的航迹、每一次的随船护航、每一艘商船的安全航行、每一次的巡逻警戒、每一次的驱离、查证可疑船只……都是护航编队的一次次试水,这里是真正的“陌生海域”,这里是真正的“复杂电磁环境”。
军舰开到了大洋,就等于中国海军走向大洋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一支走向深蓝的海军需要的是一个走向深蓝的“魂魄”。透过媒体的报道,我们知道,护航编队进行的训练、演练从未间断:反海盗演练、轻武器射击训练、狭水道航行训练、损管操演、吊放舰载快艇训练、舰载直升机夜间训练……,利用护航行动磨砺部队,提高核心军事能力也就提高了护航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长达3年的护航实践,中国找到了一种“中国式”参与国际事务的方式和准则。在亚丁湾护航,中国海军通过开放式的护航理念,与多国、多个国际组织进行了多边、多种外事活动和联合行动,提高了护航效率,显示了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的坦诚和信念。
中国海军的护航行动,顺应了历史潮流,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护航3年,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至少,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至少,从近海到远海,我们扔掉了“游泳圈”。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