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看历史》 作者:余戈 原题为《日本:在遗骨与亡灵背后隐忍》
在研究写作滇西抗战历史的这些年里,笔者无数次地与“遗骨”与“亡灵”问题遭遇。在拙作《1944:松山战役笔记》的序章中,笔者尽量以平静的心情写道:“如何对待阵亡人员遗骨,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不同民族对于历史的态度。”但当昔日在滇缅战场交战的日本、中国及其盟国美国处理这一问题的历史和现实在眼前赫然对比,郁结于胸的痛楚与悲愤是难以抑制的。最让人难以面对的,是日本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态度和做法。
节节败退之际,脖子上仍挂着骨灰盒
1944年,日军在滇西战场上遭受惨重失败,战死的日军尸骨遍地。战后,日本方面曾绘制了滇西地区遗骨分布图,日军遗骨分布为:拉孟(松山)阵地1250人,红木树附近100人,龙陵周边2937人,腾冲城及周边1800人,瓦甸及大塘子附近200人,桥头街及冷水沟附近100人,芒市及上街附近878人,遮放及滇缅国境附近400人,保山附近约200人……合计约8265人。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资料只是日军在松山、高黎贡山、腾冲、龙陵等地阵亡后“弃尸”的情况,并非其阵亡的全部数字。据日本厚生省的统计资料,在滇西战场上,侵华日军共战死14052人。但除了在松山、腾冲两地因“全员玉碎”而无法收尸,在其他各地的战斗都属被击溃后还是收敛带走了部分尸骨。
据很多抗战老兵回忆,当年跟日军作战时,即便打了胜仗,也很难看到日军尸体,他们对收敛处理阵亡人员尸体极为重视。在日军传统中,战场上弃尸是对军人归属感的伤害,会严重影响部队士气;另外,日军非常好面子,即便从“护短不示弱”的角度考虑,也会及时处理阵亡者遗骨。
据腾冲县政府民政科长、国民党腾冲县党部书记长李嘉祜1944年4月20日呈报《腾冲敌情报告书》载:“……(日军)凡有伤亡,必严密警戒不令人见,焚烧扫除后方才解除警戒”。在松山战役中,日军指挥官曾下令“处理”重伤员,要么用手榴弹自杀,要么吞下用来代替毒药的升汞片。实际上,这种办法已属“人本”之举,在过去流动性较强或仓促间失败的作战中,日军对重伤者甚至“活杀”。“……每有伤亡,必将死尸抢运后焚化,决不留一具尸首与人看见。轻伤者抬回医治,重伤者虽其人尚能言动,要求抬回医治,皆不听,每以大刀砍为两段,以马驮之而回”。从这些事实来看,至少在操作层面,日军处理遗骨的做法并非纯粹基于“人道”,或者对于牺牲精神的呵护,反而强烈地体现出将人作为战争工具和材料的色彩。这也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最近在读军事科学院编译的内部图书《日本陆军统帅纲领与统帅参考》,这是1928年、1932年日军为方面军和军司令官(中将以上)颁布的战略战术法规及诠释文本,日本自卫队又于1962年重印,作为干部、军事研究家的必读书籍。在书中笔者发现,对于“靖国亡灵”的祭祀,曾被列为日本帝国核心的统治权,由天皇直接行使。具体表述如下:“日本帝国鉴于立宪政治的弊病,为了限制其危害,规定统帅、祭祀、奖励等统治权均不由国务大臣辅佐行使。这就是帝国宪法的精神。”文中所说的统帅权即为兵权,这正是日军被称为“皇军”的缘由;而祭祀权竟位列其次,可想这个问题在日本帝国政治构架中的地位。
在《1944:松山战役笔记》中,笔者认为军旗与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精神的最高物化形式,是解读日军这只凶猛怪兽的秘密所在。实际上,军旗对应着统帅权,靖国神社对应着祭祀权,如果再加上对应奖励权的荣誉勋赏制度,对于日本帝国“精神”的理解就大致全面了。
在这一制度和文化理念指导下,日军在相关问题上的做法极为引人注目。
通常情况下,日军对阵亡者的处理遵循着一套完整的制度。一般为,在战场上及时将阵亡者尸体烧制成遗骨,装在骨灰盒里携行;待战事告一段落后,由各级指挥官亲自主持,举行大型慰灵式祭奠,而后择机运回日本安葬,灵位入祀靖国神社。若遭遇惨败战事,难以及时处理完整的尸体,就采取军官割一条臂或一只手,士兵割一只手或一个手指,以专用的“化学燃烧毯”或干脆架上柴火烧制成遗骨。到中国军队反攻时,节节败退的日军脖子上仍挎着白布包裹的骨灰盒同行――战争时期日军一首广为传唱的军歌,即为《怀抱战友的遗骨》;除非遭到惨败不容及时处置的情况,绝不抛尸弃骨。
一户腾冲居民光复后回家,发现自家二楼堆满日本骨灰盒,每个盒上放着手表、钢笔、书信、奖章等物。这显然是收集好准备后送的。那户人家又惊又怒,一炬焚之。可以想见,如果不是“全员玉碎”,日军是不会如此狼狈的。
战后的几十年,日本人在费尽心力地弥补着这个缺憾。
“搜骨”经历漫长坎坷,但日本人执着如初
在日军野炮56联队战记《炮烟》一书的附录中,有一份日本战后在缅甸收敛阵亡人员遗骨的资料,是自1975年首次向缅甸派出“收骨团”赴缅,直至1980年派出“慰灵团”来我国云南活动的大事记。每次收骨回国后,日本国内的各部队战友会即组织慰灵祭,资料中还附有侵占滇西的日军第56师团(龙兵团)及其所辖野炮56联队的历次祭奠活动的详细记录。
这一切的发端,是日本于1973年发起成立“全缅甸战友团体联络协议会”,推动日本政府厚生省于1974年制定出“海外战殁者遗骨收集计划”,并为即将派出的“全缅战联协”团员募集活动资金,在当年4月和10月两次共募得8500万日元。据日方统计,日军在缅甸战场的阵亡人员约为13.7万,因此留下大量未能及时处理的弃尸。
1975年,第一次“收骨团”踏上了赴缅旅程,成员由141人组成。其中,厚生省职员10名,老兵90名,阵亡者遗族25名,还有志愿者组成的“日本青年遗骨收集团”成员15名。此次,共收集遗骨10717柱。
1976年,第二次“收骨团”赴缅,此次由163人组成。其中厚生省职员12人,老兵100名,阵亡者遗族40名,“日本青年遗骨收集团”成员10名。此次共收集遗骨12589柱。
以上两次共搜集遗骨23306柱。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