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8月,在西北某基地排除未爆航弹时,累得几次吐血倒地,战友们赶紧把他送进医院。第二天,他坚持要去靶区,战友们怕累坏了他,就把他反锁在屋里。丁军见状急得打开窗子大声喊道:“再不放我出去,我就跳下去了!”大家拗不过他,只好把门打开。
那年底,沿海某滩涂有未爆航弹。丁军不顾身体虚弱请缨带队前往。他们钻芦苇、走泥滩、趴沙窝,历经5天,查找出147枚未爆弹。长时间受海水浸泡,他的感冒复发,不得不再次住进医院。孰料,这竟成了这位排弹专家的最后一次出征。
“肺癌晚期!”在接受化疗期间,丁军仍在研究排弹方案。这位与死神较量过无数次的排弹老兵,没有倒在硝烟的战场,却被无情的疾病悄然带走。
工程师刘秀,坚守销毁一线33年,把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大山。
1977年单位刚组建,刘秀是第一批建设者。没有房子,他们自己烧砖砌墙;没有饮水,他们开山凿井;为改变面貌,他们开荒植树。他先后送走了5任站长,一直舍不得离开心爱的岗位。
常年累月工作在潮湿的环境中,他患了严重的关节炎,每逢阴雨天全身关节疼痛难耐;长时间接触弹药中的汞等有害物质,他时常恶心、头疼、吃不下饭。然而,面对一次次紧急任务,他却总是说:“现在销毁任务重,我是老同志,经验多,能多干一点是一点。”
退役四期士官王志辉,从事弹药销毁17年,保持了70多场次安全销毁无差错,为军地排除危险弹药80多颗(枚),参与编写了10余万字的弹药销毁处理培训教材。
2006年转业到地方,没呆几天又回到部队,现在是一名没有军衔的拆弹兵。期间,多家地方高校和爆破公司的优厚待遇都没让他心动。他说:“20年前,我入伍第一次参与排弹,差点被炸死,是我的军械股长用身体保护了我,是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所以我的命是属于部队的!”
依靠自主创新扼住死神咽喉
该所政委周文军告诉记者,处理站历经4次编制调整,每一次都是新跨越。近年来,随着弹药装备的更新换代,处理站每年销毁弹药的数量、型号都在刷新纪录。
早些年,处理站对退役航空弹药普遍采用引爆的方法集中销毁。虽然安全省事,但有用资源得不到回收,浪费很大。后来,他们采取人工拆卸方法,但工效较低,且容易发生事故。显然,随着武器弹药的更新换代,退役航弹数量越来越大,传统的处废方法已经落伍。所长乔治军带领攻关组,瞄准世界弹药处理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决心设计一套高效安全的拆卸弹设备。
经过3年多的刻苦攻关,他们终于成功研制某型航空炮弹引信拆卸系统。为检验其性能,课题组成员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上机操作试验。经检测,这种机器比手工操作提高效能十多倍,并彻底避免了因意外爆炸而导致的危险,被誉为“弹药处废行业走向机械化、自动化的一个标志”,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功的尝试让他们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也给他们在科研攻关的道路上增添了勇气和信心。
几年来,他们相继研制出“报废火工元件自动化烧毁炉”、“全自动炮弹引信拆卸系统”、“环保型航空炮弹底火击发机”等20余项成果,有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二等奖,11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我军航空弹药销毁由此实现机械化、智能化安全隔离操作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