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舰、机”的适配技术上面,最核心的问题是两项:起飞与降落,即舰、机如何最安全地保证彼此可靠地升空和着落。
李杰介绍说,目前,所有国家的航母舰载机大都采取两种起飞方式:弹射起飞和滑跃起飞。1951年英国海军研制出蒸汽弹射器后不久,被美国海军采用。“福莱斯特级”航母共装设了4部蒸汽弹射器。“它可以在飞机起飞的时候为它加一把力,一次能起飞4架飞机,在60分钟内可保证40架飞机起飞。直至今日,只有美国海军一家掌握了弹射器的全面技术,连法国‘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也都是采用美国的弹射器技术。”美国在最近几年又发明了“电磁弹射器”。“蒸汽弹射器弹射不了像无人机这样的轻飞机,重的弹射起来也很困难,电磁弹射器采用电力推进,不仅大飞机能弹射,小飞机也能弹射,而且加速均匀,更加灵活。”
而“瓦良格号”采用的是滑跃式起飞。“舰上有一个带上翘角度的跑道――和滑板运动的原理一样,利用这种原始的物理原理,利用滑板的支反力,和飞机的前冲拉力的合力形成一种向上的提升力,将飞机抬起升空。”李杰说,“滑跃式甲板”起飞的局限在于舰载机的重量不能太重,速度也比较慢,“这种航母不能起飞预警机,因为飞不动;和弹射式比起来,滑跃式起飞的舰载机局限比较大,其载弹量、载油量、出动率都要低很多,所以对作战能力、作战效能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制约和影响”。
降落,在舰与舰载机的配合中是最难的一项。1946年7月,第一架鬼怪式喷气战斗机在航母起飞成功。但是当在航母上配备了喷气式飞机后,却发现由于喷气式飞机速度快,降落时常常使指挥官很难在瞬间判明飞机进场的高度和速度,因此无法发出正确的指挥口令;等判明情况之后发出引降信号,飞行员已来不及反应而操纵失误,因此导致大量事故。“航母上的跑道只有100多米,最长的也只有近200米,很多飞行员反映:在600米的高空看航母就像一块邮票这么大,而要把飞机降落在这张‘邮票’上,可以想象难度之大。降得过早的话会撞在舰尾上,过晚的话就超前了,况且航母又处在移动的状态中,所以百分之七八十的事故都是降落时发生的。”
降落问题一度成为困扰美英海军的共同难题。而这个难题的解开,竟然还有一段著名的“口红故事”:某一天,正在研制助降装置的英国海军中校古德哈特,偶然看到女秘书对着镜子涂口红,他突然灵机一动,随即在镜子上涂上口红,又把镜子放到办公桌中间,然后对着镜子上的口红标记,练习用下额触接办公桌的桌面。很快,由此原理而制成的用于帮助航母上的舰载飞机降落的助降镜诞生了。“现在有灯的指示,有助降镜的帮助,还有4条拦阻索,帮助降落。降落的过程中,油门不是全部收回来,还得再推一点,保持一定的动力,万一尾钩没有钩上,还可以将飞机拉起重飞,再次降落。”
所以培养出一个舰载机的飞行员,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陆地机场的跑道一般有1000多米,而舰载机和陆地上训练完全不一样。像美国,甲板供起飞的长度只有200米左右,想要升空有很大难度。”李杰告诉本刊记者,不同国家训练舰载机飞行员的模式也是不一样的:“美国训练过程和俄罗斯不一样。俄罗斯先在陆地上训练,他们在乌克兰有个基地,在陆地上建了和航母一样的U形跑道,把起降技术练成熟之后再转换到真的航母上。”据一位航空专家透露,中国首批舰载机飞行员,是从现役的飞行员里选拔出来的,“因为要求比较高,所以也有一定的淘汰比率”,而训练方式,则是借鉴了俄罗斯的。
航母战斗力的形成,也与其编队编成有关。“航母出去就是一个编队的概念,编队有不同的组合,各国根据自己情况而定。”李杰说,美国有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还有核潜艇、快速支援舰,编队一出去,通常可以在海上航行半年左右。如果有很强的作战能力,既能防空又能反舰又能反潜,还能够保障的话,就很好用。除了本身能力比较强,速度也比较快,舰基本上能跟上航母的速度,美国航母最大速度能达到30多节,所以各属舰本身的性能要好,要适应远航,速度也要快。”李杰说,原来美国的编队规模比较庞大,有十几艘,现在规模在逐渐缩小,“但是单舰的水平在提高,能够很好地保护母舰”。可是总的来说,数量还是不能太少,“太少的话整个作战能力下降”。中国军舰驶入亚丁湾,在提高中国海军到中远海的能力、宣示中国海军“走向深蓝”姿态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为未来的航母选择相应的护卫舰。
采用蒸汽动力、有6万多吨的“瓦良格号”属于中型航母。此前,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也坦言,中国的航母比美国的差了20年。“美国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是1961年下水服役的,现在已经过了50年,我们现在要造那样的航母还有相当难度。另外,从舰载机数量上看,他们能搭载七八十架,我们只能三四十架。所以无论是从大小吨位还是主要作战武器――舰载机来看,我们和美国的差距都比较大。”李杰由此说:“我们的第一艘航母下水服役,单纯地和美国的航母较量是没有意义的,对中国而言,最重要的意义还是在于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本质性跨越。”
“航母的世纪”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母舰在海战场上以“后来者居上”之势一举摧毁了战列舰的霸主地位,成为主宰海洋的“新秀”,并得到迅猛发展。可是战争结束后,随着核武器、战略导弹和各种新型常规武器的出现,很多国家在是否发展航母问题上,开始游移不定,航母发展也一度陷入低潮。美国虽然在“二战”后建立了其绝对的海上优势,但是因为美国在日本两次使用原子弹,“核武器至上”的论调一度盛行。1946年,美国在比基尼岛进行核试验时,用了两艘航空母舰“萨拉托加号”和“独立号”来测试抗核爆能力,结果一艘沉没,一艘重伤;1949年,狂热支持轰炸机的美国国防部长约翰逊断然叫停开工仅5天的“美利坚合众国号”大型航母,转而购买B-36重型轰炸机,引起美国海军强烈反弹,最终酿成美国海军史上著名的“众将的抗争”,美国的航母发展之路一度受阻。
而苏联和之后的俄罗斯,也在发展航母的问题上走了曲折的一段路。李杰告诉本刊记者,苏联海军早在斯大林时期,就考虑过发展航母,后来因为“二战”爆发停滞下来。赫鲁晓夫上台后,对航母嗤之以鼻,相反对核潜艇和远程导弹倍加推崇。“苏联尽管那时候经济还可以,但是比起美国还是略逊一筹,科技水平也不行,所以它的指导思想是用导弹来对美国形成威胁或远程打击,通过核潜艇来对付美国的航母编队。因为它知道在航空母舰领域,与美国在海上一对一的较量可能不是对手,所以就重点发展战略核潜艇和核动力攻击型潜艇。”1957年8月,苏联宣布发射成功一枚洲际导弹,而第二年,美国海军就决定开建核动力航母。1961年,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面世。
1962年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彻底改变了这一看法。美国U2侦察机拍摄到苏联在古巴部署的16~32枚苏联中程弹道导弹的照片,此举激怒了肯尼迪。“美国当时出动了8个航母编队,大概七八百架飞机,90多艘舰艇,把所有进入古巴海域的苏联船只全部截住。起初赫鲁晓夫还嘴硬,说要和美国人抗争到底,实际上到最后一刻却软了下来,把古巴岛上的20多枚导部全部撤了出来。苏联的潜艇在美国航母的监视下,浮出水面接受检查,是一件非常丢面子的事。”李杰说。
“古巴导弹危机”让苏联和美国都认识到航母的实战和威慑作用。之后,赫鲁晓夫对待航母的态度开始有所转变。“但他碍于情面,开始也不好意思直说。当时的海军司令会揣摩他的意图,向赫鲁晓夫建议造一个‘直升机反潜巡洋舰’――他不好意思叫‘航母’――就是现在停在天津的‘基辅号’,其实也是四不像。”李杰说,之后,苏联又相继建了“莫斯科号”和“明斯克号”,“也能起降少量的垂直起降飞机,但性能差很多”。其后发展到“瓦良格号”,接着又发展一艘叫做“乌里扬诺夫斯克”。“这艘航母当时造了百分之七八十,已经和美国的大型航母战技术性能十分接近,八九万吨,也是核动力,也有蒸汽弹射器。但苏联一解体,就扔在了那儿。美国耍了手腕说‘我要高价买你的废钢铁,你给我拆了’。苏联当时也乱糟糟的,说‘行’。航母一拆以后,美国公司说我们这个公司倒闭了,不要了。结果把俄罗斯人耍了,因为拆毁了就没用了。”
实际上,目前俄罗斯拥有的唯一一艘航母是“库兹涅佐夫号”,它每次随俄罗斯领导人出访,都备受奚落。“虽然它的个头挺大,却拿不出一架固定翼的预警机,每次都是勉强出去。一是本身经费有限,训练水平不是很高;二是出动率很低,同等时间下,出动率比美国差一半,所以作战能力不是很强。加上本身舰的性能不好,动力系统又不行,从而影响了整个作战能力。”
从1976年以来,美国人对于航母的争论次数已经不下10次,试图寻找另一种手段来取代维护费用高昂的航母,试图用较少的钱来保证足够的军事力量。可是几经讨论,最终各方只能承认,美国只有发展航空母舰才能保证“武力投射”的机动性和威慑性。所以,无论在科索沃战争、还是在对利比亚的空袭中,美国航母依然活跃于国际舞台上。
时至今日,最具备与航母竞争的,恐怕还是核潜艇与潜射弹道导弹。“军迷中间也有许多潜艇派与航母派的争论。核潜艇具有超强的隐蔽性,洲际远程打击威力及二次核打击能力。尽管如此,它也有与生俱来的缺点:水下行动往往单艇活动,其综合作战能力远抵不上航母编队,在非战争行动中的作用和影响也远远逊色于航母编队。”李杰说,“尤其在海上抢险救灾、海上反恐反海盗、维护海上交通线等方面更为明显。”
所以李杰也不同意“航母已经过时”的说法。他举例说,美国现在正在发展最新一代的“福特级”航母,现在已经建第二艘。“它是全新的核动力,可以50年不管,不像过去,燃料棒使用十几年后要更换。更主要的是换了舰载机,用的是最新的四代机F35-C,它们一个优势是超音速巡航――一般情况下飞行速度都超过音速了。另一个优势是隐身效果非常好,另外舰上起降非常方便,机动性比较好,武器也全部换成最新式的,不再用炮、导弹之类的,而是全用激光武器,电磁轨道炮这些最新武器,又跨越了一大步。”李杰说,美国现有的航母水平领先于其他各国至少二三十年,这个最新的航母将差距又拉大了。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