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环球军事

吴希明将中国直升机研制水平推进近了20年(组图)

www.sinoca.com 2011-06-11  中国航空报


资料图:进行试飞的直-11武装型直升机

  从型号研制初开始,吴希明先后担任该重点工程的第一副总师、总设计师。他付出了全部的才华和精力,在型号研制任务最艰难的两年里,他仅在国庆和春节各为自己放了两天假。他和全体参研人员长期坚持“6+11”工作制,咬定青山,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百折不挠,跨过了一个又一个激流险滩,突破了一重又一重茫茫迷雾。每天,他脑子里时时萦绕的都是技术方案、攻关措施、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就像一面鲜红的党旗,召唤着参研人员勇往直前。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他曾经连续工作两晚三个白天;为了协调解决型号问题,他曾经一周之内四次奔赴外地。办公室、会议室、试飞现场以及候车室、飞机上、宾馆里,处处是他工作的地点,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之中,甚至因此而“欺骗”了妻子。有一天晚上,做医生的妻子李俭需要值夜班,临走前一再关照他要保证5个小时的睡眠,他满口答应,可是他一干又是一个通宵。第二天早上,听到李俭下班回家的脚步声,他急忙把被子弄乱,造成一种自己刚刚起床的样子,不料还是被细心的妻子识破了真相。他与李俭尽管都在所里工作,一年里相聚的日子还不到四分之一,他们的伉俪情深众所周知。李俭怀孕的时候,他总是尽可能抽出时间陪她一起散步;出差途中,他总要给家里打个问候电话;而为了支持他的工作,李俭生病做手术,直到手术成功后,才把消息告诉他。

  吴希明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他充分依靠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型号研制全线的作用;他努力借鉴已有的经验积累和技术优势,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于研制实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重点工程研制过程中,吴希明和参研人员共同努力,创造了多项直升机发展史上的奇迹,将我国直升机研制水平向前推进了近20年,跨入到能设计第三代直升机的行列。他把全部的才华和满腔热血贡献给了直升机事业,2001年,年仅 38岁的他担任了直升机所总设计师,成为我国直升机技术研发团队的领军人物。

  设计直升机的跨越

  吴希明的成长和成就并非命运的特殊眷顾,而是他恪尽职守、不懈奋斗所结出的硕果。他26年如一日地坚守自己的工作准则,勤奋钻研,精益求精,扎扎实实、兢兢业业,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树立了“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生动典范。

资料图:直-11主要面对民用市场

  1980年代末期,直升机所开始研制轻型的直11军民通用直升机,当时任总体组设计员的吴希明负责直升机气动外形的设计。当时,所里花费2000多万元从国外进口了一台计算机辅助设备,但是没人会用,就连计算机中心的专业人员也束手无策。新婚不久的吴希明为了攻下这道难关,他从接收任务的那一天起就把家搬到了机房。他在一百天里,除了吃饭,其余时间都在机房和资料室度过,体重从120斤下降到不足100斤。

  他苦思冥想,不仅学会了使用计算机,而且能够在计算机上开展设计工作。经过艰苦摸索,他终于成功地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了型号全机理论外形设计,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填补了我国直升机设计领域CAD、CAM的空白,开辟了直升机数字化设计的先河,为加速型号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1994年12月,直 11顺利实现首飞,我国终于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直升机,标志着我国直升机型号研制从仿制到自行设计的重大飞跃。

  吴希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告诫型号研发团队,要重视型号平台的每一个细节,所有的技术选择必须慎之又慎,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几年前,某研究室承担了替代尾桨的研制任务,在确定耐久性试验方案的时候,他反复听取技术人员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家的意见,然后自己又思索了整整一个晚上,最后做出了正确的决策。这项工作原本可以由基层技术人员自行完成,但是在关键问题上,他坚持亲自参与把关。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越南怂了?海军军演区域远离南海主权争议海域(图)
下一篇:美老兵回忆朝鲜战争:美军对长津湖血战骄傲(组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