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佛采尔:“德国的史迪威”
乔治・佛采尔从1930年5月到1934年4月一直在华为蒋介石服务,是四位总顾问中任期最长的一位。在华四年间,佛采尔参与指挥了中原大战、“围剿” 红军作战和淞沪、长城抗战,在作战方面对蒋介石的帮助最大。同时在整军建军方面也很有建树。但是,佛采尔远不如鲍尔那样人情练达,常好居高临下,摆摆总顾问的架子,耍耍日耳曼军人的火爆脾气,有时甚至越权行事,冲撞蒋介石,渐为蒋所不容,
最后被蓄意“换马”,离开中国时颇有点灰溜溜的味道,后来被人们戏称为“德国的史迪威”。
和鲍尔一样,佛采尔也是一个资深的职业军人,论资历、威望,甚至比鲍尔更胜一筹。他是德国陆军大学毕业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历任德军各级参谋军官,后升任陆军作战处长。在第三军团任职时与军团参谋长汉斯・冯・塞克特相交甚厚,成为挚友。佛采尔军事经验丰富,作战指挥能力很强,曾多次率部突破协约国防线,屡受表彰。大战结束后,塞克特任德国陆军总司令,佛采尔被提升为总司令部部队室主任(相当于总参谋长),两人配合默契,在军中成为一股很强的势力。 1926年秋,佛采尔和塞克特一道被新上任的兴登堡总统找借口削去兵权,免去职务,在德国政坛日趋沉寂。1930年5月,佛采尔由鲁登道夫推荐来到中国,并于5月24日走马上任,成为蒋介石的第二任德国军事总顾问。
佛采尔到达中国时,蒋、冯、阎、李中原大战正在激烈进行。由于此战事关切身利益,交战各方均把家底亮了出来,投入的总兵力达百万之巨。佛采尔风尘未洗,就立即协助蒋介石指挥作战。
当时,从力量对比看,蒋介石的中央军力量较弱,约60万人,而反蒋联合阵线兵力达70万,并对蒋形成三面合围之势。其中,冯玉祥的西北军倾兵36万,分六路从陕西进军河南,沿陇海路东进;阎锡山的晋军20余万,在山东、山西与河北作战;“倒戈将军”石友三部倾10万之众,主要在山东作战;南方的桂系共3 万人马,主要进攻湖南、湖北。此外,晋军又新编了10个团的保安队,13个团的炮兵及特种兵投入作战。
佛采尔不愧是一战名将,多面作战的经验很丰富,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关键。他告诉蒋介石,反政府军力虽强,但并不可怕,因为他们没有设置联合参谋本部,没有协同作战能力,只要集中兵力,完全可以各个击破。先从哪下手呢?佛采尔又提出了先打弱者,后破强敌的思路。 蒋介石采纳了他的建议。按照这一思路,蒋介石先以优势兵力分三路在洞庭湖一带夹击力量最小的桂系并将其击溃,安定了左翼。然后,挥师人鲁,配合韩复榘部进攻战斗力向来很弱的晋军,将晋军驱赶到黄河以北,稳定了右翼。8月底,蒋介石开始集中兵力对付实力最强的西北军。蒋介石先是用上了自己最拿手的“银、肉两弹”战术(指用金钱拉拢、用美女腐蚀敌方将士)打头阵,削弱敌方斗志。然后,按照佛采尔的建议,实行大规模步炮空联合作战。这种作战方式在民国史上是第一次,充分显示了德式武器和训练的威力。中原大战最终以蒋系中央军大获全胜告终,虽赖后来张学良“改旗易帜”入关拥蒋之功,但也得益于事先在战场上的较量。中原大战设计方案的“版权”应属佛采尔。因此,蒋介石“功不可没”的四字评价,佛采尔当之无愧。
佛采尔还先后参与了1932年初淞沪抗战和1933年初长城抗战的军事部署与指挥工作。在淞沪抗战中,他亲自参与指挥了德式样板师第87、88师,在战斗中多次重创日军。在长城抗战中,佛采尔随军北上,在古北口、喜峰口和密云南天门等地,都留下了足迹。他还就对日军事行动多次向蒋介石提出自己的建议。但是,他的观点和行为,同当时蒋介石 “攘外必先安内”的指导思想和“一边抵抗,一边交涉”的对日方针相矛盾,他与蒋介石之间的裂隙越来越大了
佛采尔在华期间,除了在军事指挥上全力协助蒋介石之外,在加强军事教育、整军建军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极力主张改善军事教育,提出健全官长教育,增加兵种教育。他认为,长城抗战的失败,过不在士兵,而在于“官长之素质”不高。因此,他主张在中央军校附设将官训练班。为了训练一大批初中级军官,他先后协助创立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学校。
尽管佛采尔为蒋介石的征战和整军建军颇为卖力,也取得了不少业绩,但他并未得到蒋介石的完全信任,而且与蒋的关系有日益恶化之势。蒋介石不仅需要军事顾问在军事上有所作为,在政治、经济、外交上也要有所配合。但作为职业军官的佛采尔对指挥作战极感兴趣,而对其他方面不甚在意,屡屡触及蒋介石的“底线”。他甚至还介入蒋介石最为敏感的人事问题,反对蒋越级升任亲信。蒋介石一向视军队为自己的权力基础,从不允许别人插手其嫡系部队事务,对此自然深怀戒心。所以,蒋介石已生“换马”之意,准备请一位地位与声望更高的人来替代佛采尔。
让佛采尔无地自容的是,蒋介石找来的竟是他的老朋友、老上级,声名显赫的德国名将汉斯・冯・塞克特。这样,佛采尔在中国呆不下去了,只得于1934年4月负气离职回国。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