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撞船事件发生迄今已逾半月,原来本是一个偶发性事件,仅限于单纯的中日摩擦范畴。但随着事件的演进,现在看来正在变成一次全面考验中国外交、也是促使我们全面反思中国外交的重大危机。之所以作如此观察,是因为:
1.撞船事件对传统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战略提出了严峻挑战。危机虽出偶然,但实系必然。有主权争议的钓鱼岛不但身处战略要地,其周边海域亦有重要经济价值,在各国都在向外拓展经济与资源空间的情况下,双方间的争端与摩擦迟早都会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搁置争议”战略事实上已不可行,“共同开发”也因此而缺乏互信这一前提而无从谈起。
2.撞船危机的影响不仅限于钓鱼岛。可以相信,其他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也在观察中国的反应。中国如不能采取有效反制措施,势必会激起他们模仿日本、进一步攫取利益的野心。而如中国反应过激,又会增加周边和相关国家对于“中国威胁论”渲染。事实上,在对此危机的报道过程中,一些西方国家的媒体就更加侧重于“描述”中国而不是日本的“强硬”态度,意在引起人们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忧。这就要求中国的应对措施必须超越钓鱼岛甚至是中日关系来全面考虑,从整体上有助于中国的最大利益。
3.从美国对撞船事件的微妙反应也可以再次看出,中国仍然处于美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合作构筑的战略包围之中。此次美国的态度表面上不偏不倚,但事实上却愿意看到美国从因此而必然更加巩固的日美同盟中获益。联想到美国先前对南海问题的干预式表态,中国的这一战略环境未来可能会更加复杂,而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无疑就是有助于美国巩固对华战略包围圈最有利的“桩脚”。
4.撞船所导致的危机也迫使中国反思和平崛起的内涵。首先,和平不等于和谐。只有国家的不同,就会有利益的差别。虽然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可能在增多,但完全趋同的“和谐世界”是不可能出现的。其次,和平也不等于和气。既然有利益争端,就应该有利益斗争,不能为了和平而盲目追求一团和气。斗争是国际关系中的正当事物,只有在符合国际规范、基本道义的框架之下,就不违反和平的基本要求。最后,和平可能也不等于完全排斥武力在维护国家利益中的作用。历史证明,崛起成功的大国没有没经历过战争的,但它们与那些崛起不成功的国家有一些重大的不同,即很少同当时的世界霸权国家开战,很少在周边与本土进行战争,这样的战争即使有,也是短期的、小规模的,不会对本国发展造成大的影响。中国提出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于化解西方与周边的战略疑虑,但这些年来的事实证明,它们的战略疑虑根源于国际政治权力转移中的深层次问题,远非几句口号式的政策所能化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自不能被这些口号自缚手脚。中国不能轻启战端,但一定要避免给别国造成“中国无论如何均要避免战争”的印象,因为这样只会给他们最大可能地榨取中国利益提供诱因。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以为中国在钓鱼岛争端以及未来整个外交战略处理中,有必要突破一些传统的思维框架,以更加有效地维护中国国家利益。
首先,中国应该善于并敢于“打牌”,利用崛起中的中国可运用的各种政治、经济、战略资源,尽可能地在国际规范与和平方式的框架下,与相关国家进行政治与外交博弈,有效维护本身的正当权益。像这次钓鱼岛争端,中国暂停了中日东海谈判,重新单独进行石油开发,是反击日本在钓鱼岛优势的有力举措。但总体上看,这样的牌打得不多,力度也不够。自己对其正当性也宣传得不够,以致日本反拿去做文章,闹着要上国际海事法庭。
其次,要多打“里子”牌,少打“面子”牌,切忌“务虚名而处实祸”。中国人好面子是出了名的,但如果在外交中,也以为靠打“面子”牌就能取得实际效果,却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不幸的是,中国在这次危机处理中,打得多的恰恰是“面子”牌,如凌晨召见日本大使、中断双方高层交往、中断日本青年参观世博等等。这些措施不但于日本无损,反而给人以中国“咄咄逼人”的形象,给了那些同情本来处于强硬地位的日本的人以理由。中国其实可以完全反过来,多打“里子”牌,表示重视中日关系,尊重国际规范,但在经贸关系、战略资源、强化海军与护航,以及上面所述的东海开发等领域有针对性地反制日本,让日本切实感受到在钓鱼岛问题上与中国作对得不偿失,效果可能更好。
再次,酝酿取代“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新战略。总的方针政策是要认识到维护现状已不可能,要秉持和平但积极进取的精神,争取中国的应得利益。当然,与不同的国家的争端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有的是一对一,有的是一对多,有的是中国占主动,有的是对方占优势,中国应该视情况不同而区别对待,区分轻重缓急,开始逐步推进这些争端的解决。邓小平说“让下一代人来解决”,现在过去事实上已不止一代,中国应该有新的智慧与战略。新中国以来的外交史也证明,每一次与周边国家领土争端的解决,也往往都会对中国的周边甚至整个外交有一个大的推进。反过来,中国要成功崛起,也必须以解决这些争端为前提。
最后,争取积极化解美国与周边国家共同构筑的战略包围。面对这种战略包围,无动于衷的“东郭先生”心态当然很危险,但民族主义式的悲情也于事无补。事实上,至少对美国来讲,打悲情牌对它是有利的,因为这必然导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紧张,从而把它们更加推向美国一边,使套在中国脖子上的战略包围越箍越紧。中国必须采取分而治之的战略,以近交远攻之法赢取周边国家,使美国失去在中国周边布桩的可能。比如说,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不应该再一味反对多边谈判,把其他国家推向东盟甚至是美国一边,以至于问题的东盟化、美国化反而不可避免。事实上,由于美国并非南海问题的当事一方,中国如采取主动姿态与相关国家谈判处理机制,反而有利于把美国影响排除在外。特别是如果能够通过此一谈判来建构东南亚的地区安全机制的话,则为减弱美国在周边影响提供一次最为正当不过的机会。这样做当然会有一定风险,但如果仍然消极无为,眼看着其他国家与美国关系越拉越近,中国的战略处境只会更加被动。
笔者相信,撞船危机终究会解决,而且不太可能走到冲突与战争的地步。但是,中国如果不能从此一事件中吸取应有教训,全面反思相关危机处理举措与中国外交战略,下一次“撞船危机”仍然会到来,中国的战略被动形势也仍然无法解决。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