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经贸关系确定以ECFA作为稳定架构后,两岸交流的下个焦点指向文化领域。
用文化作为从经济过度到政治互动的桥梁,大陆通过软实力争取台湾民心及恢复台湾“中国化”的动作和力度不断加大,两岸文化交流层次和规模也不断扩大。
受访的台湾学者认为,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到国台办,大陆对台工作文化统战的目标非常明确,特别是闽台交流的这一块,而温家宝昨天在两会闭幕记者会上说,“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的文化”更是典型的注脚。不过,李登辉与陈水扁20年已成功的把台湾“去中国化”,大陆要把台湾带回“中国化”氛围的文化战略能否成功,是个问号。
归纳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从大陆跨海来台又较受瞩目的有,张艺谋的鸟巢版《图兰朵公主》这个月底到台中表演、媒体报道大陆文化部长蔡武五月间将到访,如果成行,他将是近年来首名率团访台的部长。
台湾往大陆去的则有,《宝岛一村》先后在广州、深圳、东莞、杭州、上海和北京巡演。台湾文建会主委盛治仁去年表示,文建会计划在中国大陆设点,为台湾艺文在对岸找出路,他不排除赴大陆出席两岸文化高峰论坛。
此外,总统马英九去年倡议的《两岸大辞典》也有了眉目。出任台湾的国家文化总会会长的前行政院长刘兆玄上个周末表示,经过专家学者讨论后,决定不编纸本的字典,而建立“两岸词汇云端资料库”,也就是推动可共享电子词汇资料库。
在教育方面,不只两岸学生互访,台湾更是首次引进大陆版正在使用的数学课本,台北高中、国中学生将第一次可以读到大陆的数学课本。电影方面,第二届两岸电影展5月间将在苗栗县举行,宗教方面,两岸民间沿海地区都共奉妈祖,世界佛教论坛去年也在台北举行。
种种迹象显示,两岸双向文化交流的覆盖面已超越早期一般的人员互访、召开研讨会,进入到艺文表演,官员互访、新闻交流、教育交流、合作研究等领域。
经贸往来可以产生经济利益上的依赖感,但无法转移台湾人的主权效忠对象。特别是台湾经过李登辉和陈水扁加起来20年的“去中国化”政策教育,年轻一代的脑里已形塑了“台湾意识”,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台湾民众越来越少。
《天下杂志》去年底公布的民调显示,62%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台湾人”,“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有22%,自认是“中国人”的只有8%。其中,18到29岁的年轻族群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更高达75%。
要减少“中国意识”和“台湾意识”之间的对立,要扩大“同”缩小“异”,大陆显然冀望于推动文化认同,以达到主权的认同。
接受本报访问的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副教授王义认为,马政府上台后无力让台湾再“中国化”,大陆唯有主动出击,试图填补两岸文化上的空缺。
不过,王义评估,大陆的文化战略很难成功,因为文化要融入生活,但两岸的生活方式和制度却是大不同,“大陆要台湾不独立,大陆就要民主化,大陆只要走不出民主这一步,两岸就一定只能维持现状”。
他强调,文化交流只能是情感联系,它未必能构建一个认同,台湾人看台湾的云门舞集的作品和看张艺谋的作品,感觉是不同的,“看大陆的扭秧歌,感觉好像是一个遥远国家。”
文化,在中国大陆被视为是一种调节与稳定社会的工具。
中央警察大学公共安全学系副教授董立文因此担忧,大陆“有意识、有目的、有办法”地进行法理统一,文化统一以及切香肠化式的统一;而台湾则是“无意识、无目的、无办法”的应对,甚至把大陆的文化输入当做一般商品。
“人家是在作战 我们是在做买卖”
董立文曾任民进党中国事务部主任。他说:“北京的出发点要改造我们,我们的出发点没有要改造他们的文化认同。中共对台政策文化统战的目的很清楚,我们对中国大陆的文化交流,目的和策略都很模糊。人家是在作战,我们是在做买卖。”
他以台湾电影《海角七号》为例说,据他了解,《海角七号》是经过特批在大陆上映的,受到行政控制,可是带有大陆官方意识形态的大陆影音产品却可以大量进入台湾,去年是孔明(《赤壁》),今年是孔子。
先经济后政治,中间再举起文化大旗,大陆对台工作的几步曲在步步展开。而教育这一环最吃重,因为教育是最好的文化灌输,只不过它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王义指出,美国改造台湾,从1950年代到台湾民主化,就花了四五十年的时间,不过“美国人制造了李登辉、马英九这些领导者。阿扁没有出国留学,他的老师也是留美留德的。这些人领导台湾,你认为他可以完全的向共产中国靠拢吗?可能性不高。所以大陆不断诱引台湾的精英到大陆念书”。
文化大学中山研究所教授蔡玮受访时说,中国人看事情是看长远的,大陆已经意识到通过教育交流,增进两岸年轻人的相互了解是迫切的,建立两岸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是迫切的,时间对它不是问题,“中国历史那么长,三、五十年,他们不会在乎。”
蔡玮说:“香港人以前也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收回去之后就,越来越多香港人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了。”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